据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上个世纪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但也有人查阅了陈先生所有的著作,都没有找到。但不管怎么样,也不管是谁说的,这句话是中国教育界最有名的话之一也是最受争议的一句话之一了。
如何看待这句话,我以为,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正面分析这句话的时代意义,一句话是从反面分析其片面性。
一,从正面上来说,这句话警醒教师高度关注其职业的重要性,也就是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我们知道,在孩子成长的旅途上,教师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不能说是最重要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意思就是说学生都有向“好”的方面发展的愿望,也就说说,每个人心里都驻守着一个高度道德化的自我,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说,就是“超我”。既然内心深处有个“超我”,那么,人人就都有一颗向善、向上的心,而这个向善、向上的心,绝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激发。
教师,就应该就是激发向善、向上的心重要条件——
如果你认为你的学生想学好的愿望都没有,那你会想法设法把他们教好吗?
其次,“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从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上来说的。这句话的侧重点是要说明教育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只有你相信你的学生都想学好,你才会千方百计,激趣也好,活动也罢,训练也可,要不然,我们就不用来学习什么教育心理学啦、教材教法啦,等到学生优秀到了老师说一说就懂的地步的时候,教师这个职业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难道你的知识水平比计算机厉害??
二,从反面上说,这句话忽视了教育的综合性,将教育责任完全转嫁给了教师但这句话也有其局限性。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这句话夸大了教师的教育作用
我们知道,教育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家庭教育——重在习惯和个性的养成;社会教育——重在价值观的形成;学校教育——重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现在各个学校都会提倡“教书育人”,其实质是将本应由家庭和社会的部分承担起来了,事实上,家庭与社会的影响却又无处不在,所以,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专家提出了一个观点:5+2=0,意思就是说在学校几天的教育教学,回到家里,置身社会之中,很快就什么都忘记了。
其次,这句话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都应该清楚,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外在和内在两个因素,在学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教师只是外在因素,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学生自身属于内在因素,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句话的核心意思,其实就是将教师的作用无限夸大,犯了主客观倒置的错误。
比如,前段时间,有四位在课堂上喝酒聚餐的学生(我一般都叫孩子的,但这几人,我叫不出——学生是身份,孩子是饱含感情的),你说,是教师能教好的吗?当然,这几个还算是比较极端的!有没有更极端的呢?我想,我没见过并不代表就没有!不然,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少年犯?为什么要用法律的手段来惩治未成年人犯罪?那几个把教师绑架杀害的学生呢?
所以,不能排除有绝对教不好的学生存在!但正如前面所分析的一样,作为教师,你岂能先入为主判断那个学生教得好那个学生教不好?
总之,我们看待这类的教育名言,要多个角度去分析,不能盲听盲从。更希望社会各界特别是家长和主管部门,不要动辄用这句话来批评教师,不然,你岂不是也是“本末倒置”是非不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