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聪明的家长,只“逼”孩子做这3件事!

作者:名校家长 2018-03-24阅读:1318次

作者:父母学习课堂,笋干老师

昨天,一名小学二年级学生杨锦麟写的诗《我不感谢妈妈》,刷爆了朋友圈。

他的诗里,写出来他对妈妈的又爱又恨的日常:

我不感谢妈妈,是她每天罚我站墙角;

我不感谢妈妈,是她每天逼我写练习册;

我不感谢妈妈,是她让我上语文课;

......

真正聪明的家长,只“逼”孩子做这3件事!

真正聪明的家长,只“逼”孩子做这3件事!

内容很朴实,说的是现在小学生学习的日常。

可令人称奇的是,它的结尾:没有妈妈,就没有现在的我。我不感谢妈妈,我还能感谢谁?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稍加严厉,但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想孩子多学一点,有一技之长,为将来的择学和择业考虑。

真正聪明的家长,只“逼”孩子做这3件事!

作为6岁的小孩子,能真切的将自己的日常感受描摹清楚,并在结尾给出一种较为“高情商”的表达,家长的教育功不可没。

据说,他5岁时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小牛顿科学馆》就看了200多本,还有《不一样的卡梅利多》等儿童书籍,四大名著等经典的儿童版也都翻过。

从这一点上,我也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家长愿意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那是因为家长不希望自家孩子落在人家后头。

坦白讲,所谓的“文学素养”,“智力超常”也多半建立在可循的生活轨迹中。每一个“神童‘绝非天生的,都是基于后天培养的。

孩子的天性虽差别不大但取向却不尽相同,有的长于写作,有的长于表演,可以说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一股“潜力”,朝着各自的领域发展。

下面这3件事,家长一定要”逼“孩子养出习惯,受益一生!

1、广泛涉猎知识的孩子,多数博学多才

有人说,“人生只有三天,即昨天,靠书籍启蒙;今天,靠书籍导航;明天,靠书籍开拓。”读书是个慢工夫,一旦见效就终生受益。

真正聪明的家长,只“逼”孩子做这3件事!

学习上,许多孩子惧怕写作文其实就是缺乏阅读所致,头脑里没有新颖的素材,写出来的东西模棱两可,句子不通畅,经常词穷。

这个时候,即使没有金山银山,家长照样可以给孩子买几本书,因为通过阅读增长孩子见识的广度和深度,是最值得的投资。

至于选择什么样的读物,往往因他的兴趣而异。学的东西越广泛、涉及行业越多,孩子才能为自己争取更多机会,选择的余地也更多。

更深层次上,阅读让孩子看待问题有多重角度,让孩子看到了不同的思维与表达方式。

胸藏文墨怀若骨,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无好坏之分,只要内容健康都适合孩子阅读。

孩子花在书本上的每一秒,最终都会沉淀为将来更好的自己。

2、做不愿做的事情,孩子才能成长

大多数的孩子都有畏难情绪,遇到不会的就退缩。

真正聪明的家长,只“逼”孩子做这3件事!

记得上学期我挑选学生参加学习知识竞赛的时候,听到通知后学生纷纷面露难色,找理由推脱,甚至当日请假干脆不来。

后来我发现,孩子之所以犯难是因为他们总是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轻而易举的获得成功。

但正是这份不刺激、没劲的成就感让孩子面对超越自身的挑战而失去信心。

如果完全放任不管,不是尊重学生,而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这世上没有人能够只做自己喜欢的事,小时候多享的那些福,长大了是要还回来的。

正如蔡康永说的: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真的是这样。”

作为孩子,没有很强的自信心,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要“逼”着他养成知难而上的习惯。

做从未做的事,做不愿做的事,做不敢做的事,他们做到了做好了,自信就有了。

3、从小担起家务的孩子,最是懂得承担

今早晨读,我看到一组非常有意思的数据:

爱做家务的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为1:10。爱做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父母更省心。

真正聪明的家长,只“逼”孩子做这3件事!

现在很多老一辈的人埋怨年轻人没有责任心,整天想着混日子,对家庭没有责任感。

其实仔细想一想,这多半是家长惯出来的,过分担心孩子,不舍得让他们干一点脏活累活。

让孩子参与做家务,让他们知道这是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和必修课,体恤父母劳动的不容易。

他们只有付出了,吃完苦的,才会对来之不易的“甜”格外珍惜,逐渐培养起责任感。

试想,如果有一天,自己上班的时候,家里的“小田螺”在为我们烧菜做饭洗衣服,这场景该多么温暖?孩子做家务的能力强,他独立生活的能力就强。

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华的“穷人”,可大多数人却能力有限,如果想要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立足。

那么不管贫穷还是富贵,家长一定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