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好多教育的文章,想谢谢我对于教育的认知。
学校的教育我不谈,学校教育大部分是对于学识方面的,这个所有学校都类似,我想说说我认为的家庭教育这块,家庭教育主要是对于孩子三观的教育,什么叫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个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你一言一行培养出来的,中产阶级和穷人的教育差别在哪里?
中产阶层的父母喜欢对孩子刨根究底,每一件事都要问清楚来龙去脉。他们不仅仅喜欢自己发号施令,也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拿出自己的威信,敢和父母顶嘴,能和别人谈判,能质疑成年人。一旦他们的孩子在学校的境况不如意,大多中产阶层的父母就会到学校责问孩子的老师,他们觉得自己需要为孩子争取权益。我曾经认识一个孩子,因为没达到学校特长班的招生资格,她的母亲于是请求学校,为她专门再次组织了一个私人测试,她的女儿最终进入了特长班。贫困家庭的父母则相反,他们常会向一些权威人士让步。他们总是显得服服帖帖,不能勇敢地站出来。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次在我孩子的家长会上,有一个邻居的大姐显得很局促,一点都不像她在家时那样热情,那样喜欢交流,在这里,这些性格都掩盖起来了。弓着背坐在椅子上。当孩子的老师说到孩子没有上交家庭作业的时候,她目瞪口呆,她非常惊讶,但是她说的只有这么一句:“他在家做了作业。”她即没有追问老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也没想过要多为孩子辩解什么。在她眼里,教师完全能够教育好她的儿子,那是教师们的工作,而不是她的。
中产阶层父母的教育方式称为“协同培养”,其目的是积极地“培养并评估一个孩子的才能、观念和技能”。相反,穷人们遵循的是“自然成长”的策略,他们虽然认为自己的责任是照看孩子,但是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发育成长。
这两种培养方法不能说哪种更好。在我看来,穷人的孩子善于动手,不喜欢发牢骚,能够更有创意地支配自己的 时间,拥有极强的独立自主观念。但是在实践层面上,协同培养的优势更明显些。有着紧密活动安排的中产阶层家庭的小孩总在不断变更着自己的经历,能学会团队协作,也知道怎样处理一些高层事件。知道怎样投成年人所好,在需要的时候,知道该如何甜言蜜语地说服成年人。在我的眼里,中产阶层家庭的孩子开始领会到了“权利”的意义。
当然,这个词有一定负面意义。但我认为这个词汇最能够说明这种现象:“他们的行为似乎表明他们拥有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他们也拥有灵活应对各种制度安排的权利。他们看来比较满足这些安排;他们要求分享到更多的信息并且希望赢得别人的关注,通过灵活应对制度安排来满足自己的爱好,是这些中产阶层孩子的一般惯例。”他们知道这个道理,“即便是小学四年级的中产阶层家庭的小孩,他们都知道利用自己的权益去为自己争取更大的优势。为了让程序安排符合自己的期望,他们会向教师等人提出一些特别的要求。相反,劳动阶层或者穷困家庭的小孩“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冷淡、缺乏信任和拘谨”。他们不知道怎样找到自己的路,或者说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定制自我” ,无论他们是处于何种环境都是如此。
觉醒吧,各位,不要纠结于孩子上那个学校,你的一言一行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