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云骞,综融心理与社会学者, 心理学院研究生,心理社工。
致力于心理学公益,带大家用3年时间学完本科到研究生的心理学知识
每天坚持学习,做一名灵性特质的心理治疗师。
本文是从小白到达人的心理学书单第二阶段《心理学的故事》内容
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的顺应环境的那些心理生埋系统中的动力组织。
——(美国) 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 “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 ,高尔顿·威拉德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理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些稳定的性格特征。
奥尔波特是在他哥哥、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高尔顿·弗劳德·奥尔波特的影响下考人哈佛大学学习心理学的。他曾在一个有著名心理学家在场的研讨会上介绍自己的人格特质论,但他发言后,全场一片沉默。他没有气馁,于1937 年出版了《人格:一种心理学的解释》一书。两年后,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奥尔波特的兴趣主要在于意识的部分,而非难以确定的深层潜意识。他经常谈到与弗洛伊德唯一的一次见面,因为这次见面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在22岁参观访问维也纳时,写了一封信给弗洛伊德,说他这时就在城里,想与其会面,弗洛伊德大方地接待了他,但只是一声不响地坐着。奥尔波特试图找话题,提到来弗洛伊德办公室的途中,听到一个小孩告诉他母亲说,他想避开一些很脏的东西。这个小孩显露出对脏乱的恐惧,然而他母亲穿戴整齐、衣衫烫过、气质非凡,奥尔波特认为这与小孩畏惧脏乱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
但是,弗洛伊德用那双仁慈的、治病救人的眼睛看着奥尔波特说: “那小孩是你本人吗?”奥尔波特目瞪口呆,只好转换了话题。他后来回忆遒 “这次经验告诉我,深层心理学研究尽管有种种好处,但它容易钻牛角尖,而心理学家在深入潜意识的世界以前,能够把动机等事情说清楚,也同样可以获得认可。”
奥尔波特是人格心理学的先驱。他重视人格的个体性,他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属于同一文化形态下人们所具有的一般人格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从共同特质看,个体间的差异,只不过是指个人所具备这种特质的多寡或强弱不同而已。奥尔波特提出了人格的14种共同特质,如支配——顺从、外向一内向、自信一自卑、合群一孤独、理论兴趣高一理论兴趣低等。
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特有的人特质,代表着个人独特的行为倾向。奥尔波特特别重视个只有个人特质。他指出: “严格地说,只有个人特质才是真正的特质。因为第一,特质是人的而不是地区社会的;第二,特质是以个人经验独特方式发展起来的动力倾向,所以,共同特质不是真正的特质。”在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个人特质是完全相同的,即使两个人在共同特质上是相似的,但他们行为上所表现的仍各具独特性。例如有两个人的攻击性特质 ( 共同特质了可能相似,但两个人对人或对物作攻击表现时仍有差异。所以个人特质不能在个人间彼此比较。
除此之外,奥尔波特将个人特质视为一种组织结构,每一种特质在这个人的格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与其他的特质处于不同的关系之中。
他因而区分了3 种不同的个人特质:
1. 首要特质是指最能代表一个人的特点的人格特质,它在个人特质结构中处于主导住的地位,影响着这个人行为的各个方面。比如小编周云骞,你会如何评价我的特质,我说我自己是灵性特质,说的是我和别的心理学者不同,我相信灵魂,潜意识的自愈力量。
2. 中心特质是指能代表一个人性格的核心成分。比如我喜欢心理学,社会学,心理治疗,并且热情开放分享,乐于助人,孜孜不倦爱学习,但是有点神经兮兮,内向不爱社交,这些或许你们对我的中心特质的概括。
3. 次要特质是指一个人的某种具体的偏好或反应倾向,如偏好某种颜色的衣服,闲暇时喜欢收拾房间,等等。我的次要特质,有很多,比如喜欢蓝色,喜欢一个人静静坐着,喜欢和老人聊天。
显然,某种特质是一个人的首要特质,但在另一个人身上却是中心特质,在第三个人身上可能只是次要特质。用次要特质评价一个人有失偏颇,首要特质又很难概括,人们通常用中心特质来说明一个人的性格。
奥尔波特认为每个人的特质都是以一种层次结构集中在一起的:顶层是一个人的首要特征或关键特质;其下是一些中心特质,也就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凝聚焦点;最后在这一切之下的,是一大堆次要特质,每种次要特质都是由少数特殊的刺激引起的。
学习了特质理论,你是否能很好得概括对自己的性格特质呢?如果你还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形容词来描写自己的特质的话,那就在百度里搜“MBTI人格”,或“大五人格测评”,做两份测评报告,你会能对自己有全新的认识。
在文章的最后,我还是会把理论拉回到现实,提出我们自己的问题:“特质能不能在成年之后重新被生成?”
奥尔波特他提出了特质是一种特殊的神经结构的假说,主要是大脑分管不同功能的脑区,在某种功能维度上会有强弱之分,不同神经结构还会互相交互,形成新的特质。在后来的认知神经科学,确实也证明了这个假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最新的心理科学证明了一个可喜的假设,只要我们不放弃学习,我们的大脑即使是到了70岁、80岁,依旧还能生成新的神经元,产生新的心理结构,新的特质。就像这位74岁的老歌手陈彼得,他就是一个在70多大脑依旧生成新的神经元,依旧能继续创作的音乐家和诗人,这样的老人是非常具有魅力的,我也希望当我老了的时候,也能成为这样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