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第二大疾病;但我国对抑郁症的医疗防治还处在识别率低的局面,地级市以上的医院对其识别率不足20%;而且,抑郁症的发病(和自杀事件)已开始出现低龄(大学,乃至中小学生群体)化趋势, 综上所述,对抑郁症的科普、防范、治疗工作亟待重视,抑郁症防治已被列入全国精神卫生工作重点。
现已发现,染色体1p,1q,2q,4q,5q,8q,10p,10q,11p,11q,15q,18q,19p和Xq上共19个区域和重度抑郁症有显著连锁,其中10个区域为强连锁。一般来说,跟抑郁症相关的生理结构,其基因往往也跟抑郁症有关联。比如CRHR1、FKBP5等(与HPA轴有关)、BDNF(Val66Met)等(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有关)。
国际上通用的诊断标准一般有ICD-10和DSM-IV。国内主要采用ICD-10,是指首次发作的抑郁症和复发的抑郁症,不包括双相抑郁。
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发现:5-HT神经传递机能的减退不仅导致情绪障碍包括抑郁与焦虑的形成,它还可以通过影响其他神经递质的活动诱发抑郁症。比如,研究指出,5-HT功能低下是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标志,与抑郁症的患者各种症状密切相关,体内DA的产生不足,下丘脑NE浓度降低也与抑郁症发病密切相关。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是重要的生理应激神经内分泌系统,具有负反馈调节机制;而压力会激活HPA轴,反复地暴露于压力以及糖皮质激素水平持续升高会对包括脑部在内的很多器官造成损伤。
临床表现表现有:
一、心境低落 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
二、思维迟缓 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糨糊一样”。临床上可见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三、意志活动减退 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临床表现行为缓慢,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称为“抑郁性木僵”;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有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发绝望的念头,并会使自杀企图发展成自杀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其中63%有精神障碍,40%患有抑郁症。
四、认知功能损害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警觉性增高、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认知功能损害导致患者社会功能障碍,而且影响患者远期预后。
五、躯体症状 主要有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躯体不适的体诉可涉及各脏器,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病前躯体疾病的主诉通常会加重。
有人对抑郁症患者追踪10年的研究发现,有75%~80%的患者多次复发,故抑郁症患者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发作3次以上应长期治疗,甚至终身服药。维持治疗药物的剂量多数学者认为应与治疗剂量相同,还应定期门诊随访观察。
*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本病复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