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开工之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候。干什么?在刚刚过去的又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2017年1月份,医疗健康领域相关政策以极高的密度陆续发布,对2017年以及“十三五”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系统的部署,涉及各个层面。我们把这些政策、决策中关键数据做一个系统性梳理。
1、《“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是未来五年医改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涉及的数据最广而且也最有可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十三五医改规划中,既有涉及2017年目标的数据,也有到2020年的目标数据。具体如下:
到2020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到28%左右。(有研究观点认为,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费用比例低于20%,是比较公平的卫生筹资制度。而且关于个人卫生支出,除了考虑比例外,绝对数也要考虑。有学者统计,2005年占比52.2%,绝对数是4520亿元;2010年占比是35.3%,绝对数是7051亿元;2015年占比是29.3%,但绝对数已经到了12164亿元。)
到2017年,分级诊疗在85%以上的地市开展试点。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各级政府对分级诊疗建设将成为硬性需求。)
到2020年,力争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以及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同时具备相应的医疗康复能力。(中医和康复,在政府能力达不到的地方都是社会资本的机会。)
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全覆盖;对应之下,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总数达到30万人以上。(但比照国际标准,我们还缺30万。)
到2020年,医疗责任保险覆盖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和8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
到2017年,80%以上的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2、《“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是“健康中国2030”前五年的具体实施计划。与医改规划主要涉及制度性层面改革不同,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涵盖的范围更广。目标相关的具体数据,更多反应的是来自国家层面的预期和未来发展趋势。具体如下:
到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在2015年基础上提高1岁。(参照《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十三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稳增长,2021—2030年增长速度将明显加快,到2030年占比将达到25%左右,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总量不断增加。0—14岁少儿人口占比下降,到2030年降至17%左右。)
以基层为重点的慢性病防控体系覆盖全国15%以上的县(市、区)。针对高发地区重点癌种开展早诊早治工作,早诊率达到55%;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人数分别达到1亿人和3500万人;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80%以上。(公开的统计数据,我国的高血压患者超过3亿,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接近2亿人患有精神疾病。从目标确定的管理范围来看,还比较有限)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
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7%以下,低体重率降低到5%以下;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流动人口目标人群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0%;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比例达到80%。
医护比达到1∶1.25,市办及以上医院床护比不低于1∶0.6,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83人;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50万名;采取多种形式力争增加产科医生和助产士14万名;支持省、地市、县三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改善妇幼健康服务条件,新增产床8.9万张。(与社会资本一样,公立医院同样看到了产科市场未来的潜力。)
远程医疗服务覆盖50%以上的县(区、市)。
3、《“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依据《“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制定。一般情况下,市场能够在人才的合理流动、配置方面发挥作用,而在周期较长的人才培养方面作用不大。不过从近期的趋势来看,越来越多深感人才匮乏的医疗集团、医生集团,都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里投入。尤其是“十三五”人才规划提出,积极探索医师自由执业、医师个体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或组建医生集团。具体入下:
到2020年,卫生计生人才总量达到1255万人,其中全科医生达到30万人以上。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50人以上、注册护士达到3.14人以上、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达到0.83人以上。
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增加产科医生和助产士14万名。到2020年,药师达到85万人。到2020年,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50万名。
4、《关于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可能是除了前面两个全局性的规划之外,整个2017年1月份出台的最受关注的一个医疗卫生政策。该政策的出台,标志着酝酿一年多的“两票制”政策、三明模式将在全国推行。
这份文件中的具体数字目标只有一个:综合医改试点省(区、市)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要率先推行“两票制”,鼓励其他地区执行“两票制”,争取到2018年在全国全面推开。所有人都在关注,“两票制”能否像文件中要求的落地执行,以及执行后将产生怎样的结果。
5、相比其他规划,《“十三五”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规划》不是特别受关注。不过比较重要的是,这份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而且其中着重提到了权威科普平台的作用。眼下,大量健康科普平台涌现,而且不少创业公司将科普平台作为流量入口。而该规划要求,到2020年,省级健康科普平台的全覆盖。
6、《2017年卫生计生工作要点》中的关键数据已在其他规划中有所涉及,此处从略。
7、在1月份所有的政策规划中,可能涉及部门最多的是《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精神、心理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16年精神科医疗集团康宁医院成功在港股上市,更进一步提振了市场对精神科行业的重视。不过指导意见中具体数据不多,主要是方向性内容。具体如下:
每所高等院校均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000配备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的专业教师。
鼓励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创办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鼓励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创办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逐步将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与管理体系;建立跨专业、跨部门的国家心理健康服务专家组。
8、医联体已经成为推进分级诊疗的重要载体。截至2016年7月底,全国已有205个地级以上城市(占地级以上城市总数的60.8%)将组建医联体作为落实分级诊疗工作的重点任务加以推进。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1月份公布了《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医联体做出了系统性描述。具体如下:
医联体主要有四种组织模式: 医联体(即医疗联合体)是城市开展医联体建设的主要模式;医共体(即医疗共同体)是农村开展医联体建设的主要模式;专科联盟是医疗机构之间以专科协作为纽带形成的联合体;远程医疗协作网则是由牵头单位与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医疗机构建立远程医疗服务网络。
医联体主要干什么:科学实施双向转诊;形成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服务模式;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区域信息化建设;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医联体内依托牵头单位建立医学影像中心、检验检查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为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提供一体化服务。推进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6年底陆续印发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医学检验实验室、血液净化机构、病理诊断中心4类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医联体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文件要求重点考核牵头单位资源下沉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情况,遏制大医院“跑马圈地”、“虹吸”现象。
9、《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没有发布全文,而是以吹风会的形式向公众发布。这里将吹风会的内容简要摘录:
生产环节:一是严格药品上市审评审批;二是加快推进已上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三是有序推进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四是加强药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五是加大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落后企业退出;六是健全短缺药品、低价药品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机制。
流通环节:一是推动药品流通企业转型升级,健全城乡药品流通网络。二是推行药品购销“两票制”;三是落实药品分类采购政策;四是加强药品购销合同管理;五是整治药品流通领域突出问题;六是建立药品价格信息可追溯机制,促进价格信息透明。七是积极发挥“互联网+药品流通”的优势和作用。
使用环节:一是公立医院要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二是进一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三是强化医保规范行为和控制费用的作用,大力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使医疗机构主动规范医疗行为。四是积极发挥药师在合理用药方面的作用。
10、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6年底陆续印发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医学检验实验室、血液净化机构、病理诊断中心4类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在1月份对这4个规范做了个解读,其中有一组数据值得参考:
据初步统计,截至2016年5月底,北京、上海等22个省份共设置323家医学检验实验室(社会办309家,占95.7%),共完成医学检验4.6亿例次。北京、浙江、江西3个省份共设置6家病理诊断中心(社会办4家,占66.7%),共完成病理诊断205万例次。上海、浙江、江西等5个省份设置9家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社会办8家,占88.9%)。山东、河北、江西等5个省份共设置57家血液净化机构(社会办比例100%),完成血液净化24.7万例次,患者血液透析平均费用降低了17.3%。
11、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按病种收费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都要选取一定数量的病种实施按病种收费,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2017年底前实行按病种收费的病种不少于100个。各地可在国家公布的320个病种范围内选择开展,也可根据当地实际自行确定具体病种。(再次之前,国家卫计委公布了关于实施有关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在中华医学会的网站公布了1010临床路径供各地方参考。)
12、在所有的政策规划中,《“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可能是最令人兴奋的一个。因为这是一个极具成长潜力的新兴领域,并且受到了全球多个国家的重视。“十三五”生物产业规划也少有的对国外生物产业做了简要描述。这份超长的规划文件也提出了非常多的数字目标,具体如下:
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重点企业达到 1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生物技术产品;形成2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型生物技术企业;基因检测能力(含孕前、产前、新生儿)覆盖出生人口50%以上;到2020年,生物产业规模达到8-10万亿元,生物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
到2020年,实现医药工业销售收入4.5万亿元,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3.6%。
到2020年,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年产值达6000亿元,初步建立基于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的现代智能医疗器械产品及服务体系。
到2020年,力争实现生物农业总产值1万亿元,2家以上领军企业进入全球种业前10强。 到2020年,现代生物制造产业产值超1万亿元,生物基产品在全部化学品产量中的比重达到25%,与传统路线相比,能量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30%。到2020年,生物能源年替代化石能源量超过5600万吨标准煤。到2020年,生物环保产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 到2020年,培育出全球生物服务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一大批我国原创的创新药和治疗方法在国内国外上市。
通过网络化布局,在全国各省(区、市)建设至少 1 家基因技术应用示范中心。
建设独立的疾病相关遗传信息应用型数据库,包含超过至少10万例中国人基因多样性发生频率的数据库和中国靶向药物用药信息知识库,形成适合我国疾病基因谱、持续升级的全球领先基因数据解读系统。
建立并推广区域典型疾病医学影像数据库,争取到2020年覆盖大部分典型疾病。通过医学影像信息库的建立,促进医疗机构之间影像学数据的互认,减少患者不必要的重复性检查。利用高质量的医学影像大数据,逐步建立典型疾病影像学诊断标准。(规划写得如此全面,解读的都插不上话了……)
在10家非临床机构试点设立专业生物等效性评价服务平台。
当然,已经出台的重要规划不止1月份的这些,其他还包括此前进一步推广医改经验的意见,互联网+人社2020,“十三五”全国眼健康规划,国有企业医院剥离等等。不过,仅从2017年1月份不足20个工作日就出台十几个涉及未来五年的全局性医疗健康产业规划来看,2017年和未来到2020年,将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