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频道特邀心理专家 赵小明
↗↗↗关注我,我们一起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融四岁,能让梨。”——世说新语笺疏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我们都听过的!据记载,孔融让梨时,年仅4岁!
于是,现在父母育儿时,经常会拿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子女,要学会尊老爱幼,学会孝道。
可是,生活中,依然可以看到很多4岁的小孩只“顾”自己,是他们自私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心理学圈内一般将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界定为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时期(关注心理奶爸)。
他们无法体察别人头脑中的想法。而且他们往往会假定自己需要的就是别人需要的,自己喜欢的也是别人喜欢的,但他们并非故意忽略他人感受。
举个例子:
梅梅3岁,她的姐姐8岁。一天妈妈下班回来,从肯德基买回来5个红豆春卷。梅梅直接就从袋子里拿走3个,姐姐拿了一个。然后梅梅看到袋子里还剩1个,于是就把剩下的1个拿走了。
看到这个,你会作何感想?梅梅好自私?
NO!梅梅正处于自我中心时期。 跟自私无关!千万别乱贴标签(关注心理奶爸)!
只因,这一阶段的大部分小孩,无法将自己放在姐姐的位置,想象Ta人的感受!
2~7岁的孩子,还可能混合概念。
比如说,放学后的阿婷(3岁)在身为产科医生的妈妈医院玩,恰巧碰到一位妈妈在医院生下一个婴儿,那么,当下次阿婷再在医院看到这位妈妈时,她可能回错误地期望这个母亲能再带回去一个婴儿。
当混合概念和自我中心同时出现时,就出现了“泛灵论”的出现。
这个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阶段的孩子会经常和布娃娃说话,怕布娃娃冷,还给布娃娃做衣裳!
一首“泥娃娃”的歌,正好反映了此阶段孩子的泛灵论特点。
那么,泛灵论到底是啥?
指的是:2~7岁的小孩子会认为无生命的客体——尤其是那些与动物一样也有诸如眼睛、脸这些共同特征的娃娃等,也是有感觉的,并且是活生生的。
如果儿童经常一个人待着而感到孤独,所以他们假设自己的玩具娃娃或泰迪熊也会孤单。
所以,父母们在观察小孩行为时,要了解小孩的一般发展规律。
切记:不可因为一件事就随便给宝宝贴标签!
央视财经频道特邀心理专家 赵小明, 建立了一个最靠谱的心理科学发射站!
每天发射最科学、最有趣、最实用、最生活的心理学知识!
想要了解更多,互联网时代人们心理的变化
可以查阅《互联网心理学》,作者赵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