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认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孩子提供适当的做事、承担和付出的机会,会大大提高孩子心理上的成就感、价值感和尊严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很多正向的作用。
但是生活中,我们替代包办太多。
一方面,可能没有意识到的原因是:在孩子身上弥补自己幼时匮乏的物质和心理需求;
另一方面,在对孩子过多照顾,过多插手,剥夺了孩子的动手机会,把他们培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小皇帝,却又愤怒孩子的“无能”!
网上出现一张地铁上“母子倒置”的图片,孩子双肩分别背着手提袋和妈妈包包,右手放在扶手上,母亲的头靠在孩子的手上,看起来有些疲惫。
这张图片引来热议。批评母亲心疼孩子者占多数,赞扬孩子体贴懂事,心疼妈妈太过辛苦的则属少数。
这张普普通通的图片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大的关注?争议反映出的不同心理值得深思。
批评母亲者,对孩子是怎样的心理。
图片中的男孩,虽然双肩“负重”,但从他的身高判断,承受这些重量并不会给孩子身体带来损害,换句话说,力所能及。
用手给妈妈枕,可能会压的有些疼痛难受,但那是他自觉自愿的,如果真的太疼,而他愿意承受,也没什么大问题。
孩子对妈妈的心意,实在弥足珍贵,让人感动。但是多数人却对妈妈提出批评,觉得妈妈“过分”了。
做过妈妈的人都知道,如果不是累到无以复加,如果不是实在撑不下去,没几个妈妈会舍得会孩子“受苦”。
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妈妈不能借孩子的手靠一下?
生活中的我们对孩子如此“宽容”,对妈妈为何如此“苛责”?反应了怎样的心理?
孩子还小,不能承受、不该担当、不用成长,不应给妈妈应有的照顾?
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有自己的感受,这么大的孩子有价值需求,也有意愿通过承担去获取价值感!离他最近的就是母亲,当母亲有需要,他及时伸手相助,是孩子善良,担当,体贴的表现。
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当然,虐待孩子的情况除外。
我们总是感慨现在的孩子缺乏责任感,少有同情心的同时,却又对他们眼高手低的能力状态倍感无力,可是当孩子身体力行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又不能接受。这样矛盾的心理状态,怎么教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孩子?
孩子的担当和责任意识,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不是天生的,父母的态度、做法、心理对孩子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要孩子心理健康,父母首先要收起矛盾纠结的心理状态。
我是小猫喵喵,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欢迎关注,一起探讨更多心理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