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基石资本董事长&管理合伙人 张维先生
■按:
与很多投资人投人、投大势的逻辑不太一样,张维先生做投资更关注公司高层对管理的认知,他的独特思考,让他连续三年被评为「福布斯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也让他领导基石资本管理着300亿资产规模的风险投资基金。据媒体统计,截止到2016年,基石资本累计投资企业90多家,实现退出40家(不含新三板),其中IPO上市15家。值得一提的是,当初他们投资山河智能获利120倍、投资三六五网获利150倍。
这一期,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张维先生详细讲述自己多年来投资的心得感悟。文中有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剖析、企业成长性的思考、企业家精神的理解,希望能对你有启发。
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解读
中国经济的增长究竟是由哪些因素驱动?乔治·吉尔斯说过,经济增长的原因很简单,让有创造力的人有钱;经济停滞的原因也很简单,剥夺有企业家精神的人的财富。
我们看到,中国私营企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力量。私营企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个结果。我认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本质上是以下两个要素的化学反应:
第一个要素:中国人的勤奋、聪明、实用主义以及对财富的渴求。
你想一想,在全世界,几乎不存在拥有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并对财富有如此巨大渴求的国家。大量的中国人认同人生应当勤奋工作、努力挣钱,这是东亚人,包括台湾地区、日本、韩国普遍认同的观念,而其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并不具备这种特点。
第二个要素:体制改革与第一条产生了的化学反应。
中国长期拥有各种资源的优势,包括人口红利、土地资源,以及包括环境成本在内的经营成本的低估,早就可以加入到国际产业分工当中去。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不行。这说明增长并不来自于我们所谓的被低估的各种资源要素,而是由于一种重要的「化学元素」的缺失,这个「化学元素」就是人和体制的化学反应,而不是人口红利。
用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土地资源、低环境保护、低劳工保护等原因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太过简单,在八十年代之前这些东西都有,东南亚、南亚、非洲也不缺。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原因在于,八十年代之后在体制上我们停止了瞎折腾,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们和东亚的日本、韩国一样聪明勤奋喜爱积累财富,许多国家并没有这两个要素产生化学反应。既然这两个要素没有消失,那么化学反应将持续进行下去,也就是没有理由对中国经济悲观。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向来都是重农抑商的。我们在解放之后,也走过「三反五反」、「公私合营」等等弯路。这些严重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都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历史教训。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人和制度的化学反应产生了,由此产生了巨大的能量。
这样一个特点,也不是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有的。很多国家并不是重商主义和GDP导向的治理指标。但是中国只要在这条路上坚持下去,只要这两个因素能够保持不变,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就不会变。反之,如果有一天,中国不再发展经济了,而倒退为「搞政治」,那么中国可能会面临一个新的灾难。
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形成了几个特点:
1)改革开放30多年,民营经济已成气候,全民创业意识崛起;
2)中国拥有丰沛的高等教育资源和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中国的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700万毕业生。未来,我们会拥有2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中国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制造业体系的基础。
目前,除了老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之外,其它很少有国家形成了完备的工业制造业体系,但是我们形成了,其他如南非、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所谓金砖国家并不具备。中国制造能力、建筑能力等输出全球第一。
3)中国错失了前三次工业革命的良机,但不会第四次缺席。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无论是在人工智能还是信息化领域,中国都涌现出了一批可以深度参与其中的优秀企业。
4)中国依然存在改革红利,这是另一个值得期待的事情。当前,在大量领域都存在着垄断与管制,比如三桶油。再比如,由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垄断了大量的资源,使其它的民营运营商尽管拥了牌照也未必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所以,首先要消除这些垄断,解除一些管制。
尽管我们靠大量投资拉动了经济,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来解决长期经济增长的问题。虽然我们在众多领域没有放开,但这也意味着还有巨大的国有企业的存量没有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这个巨大的发展空间正在酝酿之中。
5)大量中产阶级崛起,中国的消费结构、增长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研究表明,拥有5万到50万美元的财富即为中产阶级。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已经出现了2个亿的中产阶级群体,远远超过了其它国家。
仅以汽车为例,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1.85亿,超越了美国的1.45亿。仅去年一年,中国的汽车销售就达到了2800万辆,而美国同期只有1700万辆。可以看到,整个中国的消费结构、增长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产阶级的崛起带来了新消费和产业升级。
二、对企业成长性的理解
在过去两年,我们大概投资了100亿元(包括VC、PE、并购等),在传媒、电子、健康、旅游、汽车后市场等领域做了60多个亿的投资。我们在做投资的过程中,最看重企业成长性,接下来我分享一下我们对于企业成长性的理解。我们认为企业成长性来源有两点:
1)高层对管理的认知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一级市场投资的本质,是考察公司高层对管理的认知,这是很多企业持续成长的必然条件。对于投资来讲,我们当然要分析项目的产业竞争力结构、产业周期和现实的财务报表,这是一项基本功。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这样。我们所投资的企业也不都具备良好的企业家精神。但总会有一部分优秀的企业,它的高层对管理的认知是非常深刻的,能够搭建出一个合理的组织体系。这个合理的组织体系,避免了企业仅仅靠抓住一个机会的单刀突破,避免了后续无力,避免了重大隐患带来的轰然倒塌。
而在搭建组织体系之前,企业需要认真思考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经常请各类外部专家进行培训,请各类管理咨询机构对企业进行辅导。比如华为这么优秀的企业,近几年还在坚持聘请管理咨询公司为自己做顾问。在我们所投资的企业中,也大约有1/3接受过管理咨询。
过去,对我们投资影响最大的并不是一些企业界的大咖,而是那些对管理有着深刻认知的大家,比如德鲁克、波特、吉姆·柯林斯等等,是他们的思考在不断给予我们启发。所以我们认为,一个有认知、有抱负、有前途的企业家,一定能够找到自身的短板,并愿意不断聘请更优秀的「头脑」来帮助自己完成对这种短板的修正。
因此,根据我们对这些管理思想的研究和学习,在实践层面,经过我们多层次反复的观察,最终摸索出了自己对企业的研究导向,那就是对企业的组织体系,对企业家的胸怀和抱负做最终感知。
2)产业周期与竞争
这两张图的左半边是企业的经济面分析,右半边是企业管理面分析,看左边是基本功,看得懂右边的才是真功夫。对我们而言,投资除了要看产业竞争结构、企业的竞争优势外,更重要的是看财务报表背后看不到的东西——企业的组织体系、公司治理、企业家精神。我们会通过与企业持续地接触和观察,对它进行判断和评估。
所以我想,企业成长应该有这样六个要素:「左手」是产业周期、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右手」则是企业家精神、公司治理和组织体系。一旦我们能够看到这一点,对于纯粹依赖产业泡沫或者经济周期带来的浮动和收益就会另眼相看。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我们要有能力看到,企业的成功,有多少来源于能力,又有多大是在产业巨大的泡沫之中「浮」起来的。
三、投资心得
投资人的使命就在于,要不断追寻真正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
企业家精神说起来抽象,但通过长期、连续的多次接触和观察是能判断出来的。企业家最典型的就是有拼命精神,非常执著,有良好的商业直觉,能够不按常理出牌,打破常规。
在我们投资成功的一些项目中,企业家精神的确在引领企业成长。通过我们对这些企业组织体系反复的、多角度的观察与分析发现,唯有企业家精神才是投资者获得百倍回报的根源。
不难分析,如果一个企业表示要吸纳人才,但它的股权都是企业主自己的,那就不过是「忽悠」而已。没有胸怀去分享企业的股权,还谈什么吸纳人才?真正优秀的企业,整个团队都是要持有股份的。所以,我们不投管理层不持股的国企,这是通过深刻的教训得来的经验。
杰出的经济学家乔治·吉尔德曾经说过,在经济的增长中,要保证有创造力的人更有钱。而公私合营、「割资本主义尾巴」年代的经济思想,最根本的错误在于,我们大大高估了物质性资本,严重低估了创造性资本所带来的决定性和根本性作用,使有创造力的人的权益被严重剥夺了。但事实上,真正的财富不应该是一堆商品,而应该是观念流。
在投资领域,我们从未悲观过。这些年在投资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三点投资心得:
1)向伟大的公司学习
我们希望能够向伟大的公司学习。我认为伟大的公司大致有四个特点:首先是大。如果你不能做大做强,仅仅开一个理发店,那即便天天学习雷锋精神也影响不大;第二是要有持续盈利的能力;第三是创新能力;第四是社会责任。
我们知道,企业想要被冠以「伟大」二字并不容易。比如国内一个著名的搜索引擎,从形式到内容主要来自于模仿。它的竞价排名使用户搜出来的都是商业广告,而且还不能保证真实性,这样的企业很难受到尊重。幸运的是,恰逢这样一个历史机遇,它可以在模仿Google的路上再走十几年。
但是,伟大的公司不仅仅是规模和盈利能力,还必须要有创新,要承担社会责任。否则工农中建、三桶油都是伟大的企业。
当然,如果企业不能持续盈利,不能持续成长,那么最终也只能轰然倒塌,或者被肢解掉。这个时候谈社会责任,自然也是空谈。所以,最终只有创新是「硬道理」。比如华为,从模仿到进入创新,一直到进入了所谓的无人区,是创新能力支撑着它的发展。
在中国,所谓的社会责任,很容易变成一个概念。那么,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我想,第一个层面就是善待你的投资人、善待你的员工、善待你的客户。企业首先负有对他们的负责,这是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第二,企业可以在属地社区尽到本份,不做害人精、拒绝有毒产品、不去制假卖假。
在一个毒产品横行的社会,企业很难尽到社会责任。大家都抱着侥幸心理,能躲过追查就躲过去,躲不过去只好破产。这是企业没有社会责任的表现。而社会责任不是抽象的概念,因为企业是社会中的基本组织,这个组织不仅仅拥有经济功能,还拥有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功能。这是德鲁克思想的精髓所在。
2)追寻产融资本的结合
我们还在追寻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美好融合。张维迎说,资本家的职责是选择企业家。而企业家才是市场的主体。政府不可能替代企业家,也不可能替代资本家。
无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我们都应该深刻地理解公司治理问题。如果疏忽了这一点,所有的收购兼并将无法获得成功。而这些原则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它必须建立在深刻的认知之上,必须要系统地、正面地面对它。
3)用企业家精神解决社会问题
今年,我们提出,要想让中国走出迷雾,唯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观点源自德鲁克,因为他发现,美国没有出现康德拉季耶夫的经济周期波动,是因为众多小企业通过创新、创业,解决了就业和GDP增长的问题,烫平了经济波动。据他分析,世界500强企业的增长有限,但中小企业的增长是巨量的,它们的不断涌现和成长解决了美国的就业和GDP问题。
德鲁克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观点是:「企业家社会」是以创新的渐进方式,而不是以革命暴力、破坏的方式,在实现社会发展改进的同时延续文化文明的传承,从而保持稳定运转的一个社会。他认为,只有这样的社会才能最终建立起我们所谓的和谐社会。
这里,我想讲一个关于建设企业家社会的故事。在甲午海战之后,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在此期间,宜兰地区一度由西乡菊次郎来管理。
在他上任之前,宜兰地区一直有一支农民军队,出于种种原因,曾长期坚持与当时的日本统治者作斗争。这导致日本政府每年不得不花费大量经费来应对这种局面。那么,西乡菊次郎自接手这个地方之后,经过调查发现了症结所在,于是开始质疑原有的统治模式,并着手研究探索新的治理方法。
他发现,宜兰是一个非常贫穷的丘陵地区,时常暴发洪灾。以此为契机,他找到了这支农民队伍的领袖林火水。他提出的谈判条件是,双方利用各自的专长,共同参与宜兰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消除洪灾隐患。同时,将日本政府长期以来与这支农民军的积怨一笔勾销。
林火水是一个很有水平的人,经过深思熟虑,他同意了这个条件,并将农民军成功转型为协助西乡菊次郎修建庞大水利工程的骨干力量。据说,这一水利工程修建得非常成功,至今仍然在发挥作用。由于这项工程功在千秋,当地的人为了感谢西乡菊次郎的功绩,为他立了一块纪念碑。
这个案例给我的启示是,任何人,在任何处境之下,都可以采用一些企业家的创新方法来解决复杂、棘手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做出一些用效果来证明动机的事情来。所以,这是一个关于建设企业家社会很好的案例。
我们应该要向所有优秀的企业家致敬。我特别要提到王石和郭台铭,社会对他们充满了争议,只关注绯闻,而忽视企业家,他们为整个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如郭台铭,他通过大量的技术应用和经济生产,解决了100万人的就业,创造了1万亿元的营业收入。这值得全中国的制造业来学习。而如果中国社会涌现出千百万个这样的企业家,我想,或许能够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
当然,要想解决全部的社会问题,还需要有另外的一种促进机制。包括思想家,如顾准,也包括小人物,比如,孙志刚之死推动废除了《外来人口收容遣送制度》,我们也要向他致敬。我想,这些都是中国前进的动力。
所以,我希望送给大家一句话:希望我们在十年之后回望前路,能够莫畏宏观遮望眼,轻舟已过万重山。
本文素材来自基石资本,转载请留言取得授权,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