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基快跑
可以陪聊哦!
不久前,一位31岁的财务分析师请求我的帮助,她想纠正在最近几个月里,总是拖延工作的恶习。
我们探讨了她对老板的看法,老板对她的态度;她对权威的认识以及她的父母的情况。我们也谈到她对工作与成就的观念;这些观念对其婚姻观、性别观的影响;她同丈夫和同事竞争的愿望,以及竞争带给她的恐惧感。
尽管一再努力,但这种常规心理分析和治疗,并未触及问题的症结。
直到有一天,我们进入了一个显而易见、却一直被忽略的领域,才使治疗出现了转机。
“你喜欢吃蛋糕呜?”我问。
她回答说喜欢。
“你更喜欢吃蛋糕,还是蛋糕上涂抹的奶油?”我接着问。
她兴奋地说:“啊,当然是奶油啦!”
“那么,你通常是怎么吃蛋糕的呢?”我接着又问。
我也许是有史以来最愚蠢的心理医生了。
她不假思索地说:“那还用说吗,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后才吃蛋糕的。”
就这样,我们从吃蛋糕的习惯出发,重新讨论她对待工作的态度。正如我预料的,在上班的第一个小时里,她总是把容易和喜欢做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六个小时里,她就尽量规避棘手的差事。结果,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工作却拖延了下来。
我建议她从现在开始,在上班第一个小时,强迫自己先去解决那些棘手的差事,在剩下的时间里,工作就变得相对轻松了。
考虑到她学的是财务管理,我就这样解释其中的道理:按一天工作七个小时计算,一个钟头的痛苦,加上六个小时的幸福,显然要比一个小时的幸福,加上六个小时的痛苦划算。
她完全同意这样的计算方法,而且坚决照此执行,不久就彻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坏毛病。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其实,孩子们从五岁开始,就可以学习这个自律的原则,避免只图眼前安逸带来的不利。
例如在幼儿园里,有的游戏需要孩子们轮流参与,如果一个五岁的男孩多些耐心,暂且让同伴先玩游戏,而自己等到最后,就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乐趣,他可以在无人催促的情况下,玩到尽兴方休。
对于六岁的孩子而言,吃蛋糕时不把奶油一口气吃完,或者先吃蛋糕,后吃奶油,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
让上小学的孩子正确对待家庭作业,是实践“推迟满足感”的最佳手段。当孩子满12岁时,应该已经无须父母敦促,就可以先做完功课,再去看电视。
如果是这样,到了十五六岁以后,他们就会把这个原则内化为一种习惯,成为自己的一种常态。
但是,根据教育工作者的经验,不少青春期的少年,都缺少这种健康的习惯。有的孩子长到十五六岁,仍旧缺乏“先吃苦,后享受”的意识,而是恰好将次序颠倒过来,他们很容易成为“问题学生”。
他们的智商与别人相比毫不逊色,但不肯用功学习,导致成绩远远落在别人后面。他们说话和做事,全凭一时冲动。只要心血来潮,他们动辄旷课逃学、打架斗殴。
他们不愿思考,缺乏耐心,很容易与毒品为伴,故意与警方为难并发生冲突更是司空见惯。
“先享受,后付费”,成为他们人生的座右铭。他们最需要心理治疗,却往往为时己晚。
意气用事的青少年,通常不喜欢被人干涉,即便心理治疗师能以客观、公正、亲切的姿态,慢慢化解他们的敌意,他们也难以积极配合整个治疗过程。他们的主观冲动过于强烈、经常逃避定期的治疗。
心理医生的一切努力,常常以失败告终,最终这些孩子离开学校,浪迹社会。他们的成年生活也极为糟糕——婚姻不幸,精神恍惚、神不守舍,容易遭受意外事故,而精神病院或者监狱可能成为他们最终的归宿。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为什么大部分人拥有足够的自制力,能避免贪图一时安逸的恶果,却有相当数量的人不懂得推迟满足感,最终成为失败者?
其中的原因,目前医学界尚无定论,仅有的答案也缺乏足够的依据,基因的作用并不明显,其他因素也有待科学论证,但大部分迹象表明,在这方面,家庭教育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少有人走的路》
M·斯科特·派克 | 著
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