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位世界级的心理学家兼哲人是如何看待人生的?

作者:哲学诗画 2017-06-27阅读:5620次

很多顶级的心理学家不仅在心理学领域取得了伟大的建树和突破,他们在哲学领域也有其独特的认识,对人生和生命更有自己深刻的理解,有的甚至开创出了一种心理哲学或生命哲学,在心理和哲学之间架起了一道能够双向沟通的桥梁。今天,挑选了五位世界级的心理学家同时又是哲学巨人,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是如何对待外界及自我人生的。

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

1856—1939,精神分析学创始人,精神心理专家,知名医师,犹太人,其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在他有生之年,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对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等进行了完善和拓展,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为现代医学新模式鉴定了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1904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探讨了生活中常见失误的心理作用,比如遗忘、失言、笔误、错放东西等。弗洛伊德在书中作出的结论,如今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并传承。后来,他成立了“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组”,也就是后来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学派”,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弗兰克、荣格、费登等都在其中。弗洛伊德的代表作《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性学三论》。

对待人生,弗洛伊德这样说:

1,没有所谓的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

2,没有所谓的的口误,所有的口误的背后都是一种潜意识的流露。

3,精神健康的人,总是努力工作和爱人。做到了这两件事,其他的事就没什么大的困难。

4,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开始寻找和创造;二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5,良心是一种存在于我们内心的感觉,是对于躁动于我们体内的某种异常愿望的抵制。

6,梦是愿望的满足,内心愿望什么就很容易梦见什么。

7,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就应在哪里。

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阿德勒

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曾经追随弗洛伊德学习和探讨神经症问题,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人。

阿德勒著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在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他对弗洛伊德的学说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为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人生,阿德勒阐述如下:

1,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一生中遇到的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于这种人。

2,应付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勇气和方法,能说明一个人是如何定义生活的意义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3,世界本身很单纯,人生也一样。不是世界复杂,而是人把世界变复杂了。

4,没有一个人是住在客观的世界里,我们都居住在一个各自赋予其意义的主观的世界。

5,生活的不确定性正是我们希望的来源。

6,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很脆弱,面对世界我们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完善自我,到任何时候,都绝不能放弃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

7,奉献乃是生活的真实意义。假如我们在今日检视我们从祖先手里接下来的遗物,我们将会看到什么?他们留下来的东西,都带有对人类生活贡献的特征。

三、卡尔·荣格

荣格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1907年开始与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首次提出“情结”和“无意识”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大类,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他的理论和思想至今仍对心理学研究产生着深远影响和巨大作用。

代表作有《无意识心理学研究》、《论精神的实质》、《埃里恩:自身的现象学研究》等。

对于人生,荣格这样看:

1,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2,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孤独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他无法与他人交流对其最要紧的感受。

3,要对这残缺的世界保持耐性,同时也别高估自己的完美。

4,对最强烈冲突的克服,使我们获得一种稳定超然的安全与宁静感。要获得有益而持久的心理安全与宁静,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强烈冲突的大爆发。

5,每件促使我们注意到他人的事,都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

6,一年中的夜晚与白天数量相同、持续时间一样长。即使快乐的生活也有其阴暗笔触,没有“悲哀”作为平衡,“愉快”一词就会失去其内在意义。耐心镇静地接受世事变迁,是最好的处事之道。

7,对于任何事务,要改变它就要先接受它。谴责不会解放,而只会压迫。

8,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决定着一切。

9,理解自身的阴暗,是对付他人阴暗一面的最好方法。

10,往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

四、艾瑞克·弗洛姆

弗洛姆

1900—1980,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弗洛姆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企图调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说,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对世界的发展和建构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弗洛姆对圣经中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的解释奠定了他的人本主义哲学的基石。他指出,辨别善恶通常被视为是一种美德,而研究圣经的学者却都认为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是犯了罪,因为他们违背了上帝。他认为人应运用其理智来建立自己的道德价值,而不是以服从权威来建立道德价值。

他还把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作为比喻,以进化论和存在主义角度解释人类不安的情绪。他说亚当与夏娃吃知识树的果实后,他们意识到自己与大自然已不再是一体。于是他们觉得自己“赤裸”并“羞愧”。到此,他们已经进化成人类,意识到自己,意识到道德价值,意识到面对大自然和社会的巨大力量带来的无力感。按照弗洛姆的观点,一切罪恶感和羞愧都源于人意识到存在的割裂性,要解决这种存在的分裂,唯有全面发展人类独有的特性——爱和理性。

弗洛姆认为爱是人与人之间的创造力,而不是感情。他以此创造力把各种日常来当作“真爱”的证明,并借此把自恋型神经症和性虐待倾向区别开来。弗洛姆相信爱的本质有四大元素:关怀、责任、尊重和了解。他清醒的指出,现代社会的人或人际关系缺少一种对别人的自由的尊重,更不了解别人真正的希望和幸福之需求。

面对人生或生活,弗洛姆这样说:

1,每天安静地坐十五分钟,倾听你的气息,感觉它,感觉你自己,并且试着什么都不想。

2,爱情与成熟度无关。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就永远得不到满足。

3,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或她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或她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或一种利用的工具。

4,现代人生活在这样一种错觉之下:他似乎很明白自己的追求,但事实上他追求的,不过是别人期望他去追求的东西罢了。

5,虽然人人都有诸如饥、渴、性等某些需求,但是,引起人性格差异的那些冲动,如爱恨、贪欲、渴望臣服及沉溺于感官享乐等,都是社会进程的产物。人的倾向——即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最美好或最丑恶的那些事物,并非人性中所固有的,而是人在创造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进程的产物。换言之,社会不但具有压抑功能,而且有创造功能。人的天性、激情和焦虑都是一种社会文化产物;实际上,人自身就是人类不断奋斗的最重要创造物和成就,其本身的记录即是一种历史。

6,如果一个人只爱一个人,而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性依恋或者是一种放大的自我主义。

7,不成熟的爱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成熟的爱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离不开你。

五、维克多·弗兰克

弗兰克

1905—1997,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学的创办人。

弗兰克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他靠自身体验所创的意义治疗理论。所谓意义治疗,是指协助患者从生活中领悟自己生命的意义,借以改变其人生观,进而面对现实,积极乐观的活下去,努力追求生命或生活的意义。

意义治疗的本质上是一种存在分析方法,它与精神分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站在一种更广阔的视野上看待人性问题,深入探讨人生,通过对人生问题的诊断,使治疗对象获得活着的意义。意义治疗的理论基础是一种生命哲学,它由三个互相连接的基本信念构成,即意志的自由、追求意义的意志和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在对待生命意义上,弗兰克给出了四个要点:即人性观、自由、责任和自我超越。人性观——人的存在有三个层次,即身体、心理和精神,其中精神层次最高。自由——人活着虽不能免于生物、心理或社会上等各种条件的限制,但是面对这些限制,人却保有选择的自由,人依然有选择善的自由权利。责任——人的首要责任是良知。人是自由的,但责任重于自由。人有责任去实现个人生命的独特意义,此外还要对其他事物负责,不论是社会、他人或自己。自我超越——人类存在的特征是自我超越,而不是自我实现,人的特征是“追求意义”不是“追求自己”。生命的真谛,必须在世界中找寻,在对意义本身的探求上获得。

弗兰克由人类行为经验的现象分析中指出生命的意义是会改变的,并指出一般人可以藉由实现以下三种价值来获得生命的意义:

创造价值——透过某种类型的活动以实现个人的价值,即功绩或成就之路,亦即工作的意义。如:经由个人工作、嗜好、运动、服务、自我的付出或贡献、与他人所建立的关系等来发现生命的意义。经验价值——藉由对世界的接纳与感受中实现的,即经由体验某种事物或经由体验某个人(爱情)来发现生命的意义。如:欣赏艺术作品、投入大自然怀抱、与人交谈、体验爱的感觉等。态度价值——指当个人面对无法改变之命运(罪恶感、死亡或痛苦的逼迫)时所决定采取的态度,此价值即苦难的意义,是人类存在的最高价值所在。如:个人所持的生活信念或价值观、生命观等。

弗兰克认为人类最原始的动机力量是追求意义的意志,当人觉得对自己的生命感到无意义,他的行为就失去依据,也就随之受到“存在之空虚”的困扰,意义治疗学所说的“存在的挫折”正是这个意思。处此情况的人(指对生活感到无意义或失去活下去的信心或动力的人),可借助意义治疗或经由自我探索,找到或寻回生活目标。一个人生活有了目标后就会感到生命是有意义的,他自己也会由此得救。

对于人生或生命,弗兰克这样理解:

1,一个人若能接受命运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并且肩负起自己的十字架,则即使处于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照样有充分的机会去加深他生命的意义,使生命保有坚忍、尊贵、与无私的特质。否则,在力图自保的残酷斗争中,他很可能因为忘却自己的人性尊严与做人的根本,以至变得与禽兽无异。

2,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对生命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对我们有何指望。我们不该继续追问生命有何意义,而该认清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问。面对这个追问,我们不能以说话和沉思来答复,而该以正确的行动和作为来答复。到头来,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使命。

3,人是一个个体,人自成一个单位,因为人无法被分割,人不只是个个体,他更是个整体。

4,每一个人都是绝对新的个体。两个人存在于世上,精神上可以非常亲近,但却无法合并。

5,人是一种灵性的、动态的存在,人存在的每个当下呈现的是作决定的机会,这牵涉到作决定的自由与相对而来的责任。人还是自我引导的,人的灵性和动态是凌驾于超我之上的,人并非全部都是由本能驱动,他更多的是由自我所引导。正因如此,人才能对其他人去做出爱与被爱,去了解对方关爱对方而不是把人当作事物一样利用和操控。人还是动态的,他并不是一直处于平衡稳定的状态,人总是从现状中不断努力朝向理想的状态。

6,无从决定良心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我们只能决定该如何对良心做出响应与行动。

7,人只有在超越自身时才能理解自己。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能超越自身的局限,使自身的存在充满意义。

弗兰克在他的名著《人类对意义的追寻》中讲了一个他在集中营里的亲身经验:他与一群俘虏被纳粹强迫跋涉到某地铺铁轨,其中一位俘虏提到不知道他们妻子的命运如何,这让他想到他自己新婚的妻子。那一瞬间他领悟到虽然他不知道他妻子的下落,但是她“存在”于他的心里。

于是他写下了这样的话:“人类可以经由爱而得到救赎。我了解到一个在这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仍有可能在暝想他所爱的人时所尝到或显现的幸福感觉,即使这感觉是极短暂的一霎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