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我经历过孩子不愿分享的窘境,也见过很多孩子被*批评* "好东西要分享啊,你看谁谁谁小朋友多大方!”……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很慌乱,很无奈。
孩子是真的如别人所说的“小气、自私”吗?还是我们没有get到他的成长密码?
2岁:先经历“绝对拥有”,再来谈分享
孩子大约在2岁左右,开始慢慢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也是“自我中心意识”开始确立的时期,他能准确地指认出物品的所有人,比如说这是妈妈的眼镜,那是爸爸的外套等等,对于自己的东西,更是看顾地非常牢固,即便是妈妈要,他有时也不想分享。看见喜欢的东西,不论是谁的,都会当成是自己的,就是那句“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的阶段,哈哈,从而变成大人眼中的“小气鬼”、“小霸王”。
美国著名的儿科医生威廉·西尔斯阐释说,占有欲是孩子出生第2-3年自然而然产生的,是独立意识的一种体现。孩子从最开始与母体一体,发展到成为一个独立个体,一直在确认自己独立区别于妈妈的身份。所以这时他们往往大声宣称什么东西都是“我的”,“我要自己做”。
所以,对于一个2岁之内,看上去霸道且占有欲极强的小朋友,这可以说是他们的天性。我们需要做的首先是尊重孩子的这种特性,并满足孩子的占有欲,让他们充分体验“有”的感觉。
3-4岁:引导后的被动分享
上面说过,占有才是孩子天生的特性,分享不是。所以孩子的分享一定是经由大人引导从被动分享开始的。
那为什么要分享呢?这主要是源于3、4岁的孩子有了社交的意识,喜欢与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耍,并且需要在玩耍中合作。这样,一些孩子们之间的社交规则或是小朋友们的需求就会促使孩子做出分享。加上父母的引导,也让分享有了更多可能。
记得佳佳还没上幼儿园前的那段时间(刚满3岁吧),整天都是和小区里的同龄小朋友们玩耍,开始时他们还并未结成一个“团结友爱的团队”,但是对互相发现的玩具(类似树枝、石头、纸盒子和花花草草之类的东西)却很感兴趣,想要尝试交换,于是就在大人们的鼓励和引导下形成互换式分享。后来,就发展为出门前必带一些可供分享的零食水果,在玩耍的间歇,分享美食和玩具。
在这个过程中,我听到一些孩子们之间的规则:“你要不给我,我就不跟你玩了”“你不给我,我也不给你”“我可以玩一玩你这个吗”等等,突然,我就理解了为什么那段时间,佳佳只给自己认识的小朋友小伙伴们分享好吃的好玩的,而对别的小朋友却不那么慷慨了。
4-5岁之后:尝试主动
4、5岁之后的孩子就会出现主动分享的行为了。这是因为到了这个时期,“儿童的自我中心意识”开始日渐淡化,他们慢慢地知道除了自己的观点,还存在着别人的观点,也渐渐学会了关照别人。这种能力在4-5岁时出现,并在6-7岁时日趋成熟。此时,孩子如果自己拥有一件物品,而同伴没有,他会想到同伴会因此而伤心难过,于是产生主动分享的行为,并且能预测到这种分享会使对方开心。
联想到佳佳在幼儿园里的分享行为就可以理解了。上幼儿园的时候总是要带上自己的新贴纸,家里做好的饼干和好看的纸巾,问她为什么要带这些?她一般都回答说“我的好朋友谁谁谁没有,我想给她”,看,就是这样!而且这时候,他们分享的物品往往也是经过自己“认真”挑选之后的。
关于分享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
了解了上述的规律之后,就能理解孩子的“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的状态了,孩子在最初有支配自己物品的权利,过早的强迫分享,会更加增强孩子的占有欲,让物权意识极端化。更不要拿着自己的面子去要求孩子,顾了自己的面子,失了孩子的心!
2、父母榜样示范
父母主动自然的分享,孩子都能看在眼里。“这个饼干好吃,咱们给奶奶留一块吧”“这么好玩的游戏,咱们要和小朋友一起玩才有意思呀”耳濡目染所看到的父母表率比任何的耳提面命都来得有效。
3、扩大社交范围,营造分享氛围
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做客,或者是家里来其他客人时,让孩子帮忙拿茶杯,摆餐具,分享家里的零食给客人,同时鼓励孩子,慢慢形成正向激励,帮助孩子爱上分享。
4、巧用绘本,体会分享带来的好处
很多关于分享的优秀绘本,都借用一个故事巧妙地传递了分享的意义,可以找来和孩子读一读,让故事慢慢地滋养孩子的心灵,爱上分享。这样的绘本推荐《石头汤》《彩虹色的花》《这是谁的》《月亮是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