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认为,通过让孩子参与家庭日常琐事是培养他们责任感的好办法,倒垃圾、做饭、洗碗。
可是,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后认为,让孩子多做这些家务活儿,对他们持家和生活自理能力是有帮助的,可是对培养责任感却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责任是不可被强行赋予的,它只能从内心产生,由家庭和社会价值观中慢慢培养和指导。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责任感的人,富有同情心、尊重生命、善良、诚实正直,可是,父母不由自主的又会把这些高尚的责任感和孩子具体不良行为挂钩起来,乱糟糟的房间不会收拾、上学总迟到、做家庭作业很马虎、对人没有礼貌等等,由此而羞辱和否定孩子,做出他们此时不具备责任感的评价。
本质上,责任感是一种传承,孩子能学到多少取决于我们希望孩子知道多少,他们只会被那些爱戴、尊敬的人同化,通过模仿父母,孩子会吸收他们的价值观,逐渐成为自己价值观的一部分。
解决方法:
孩子的责任感来源于父母的态度和技巧,父母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绪,也要给孩子示范处理情绪的可接受方法。
当孩子爆发出强烈情绪时,父母多会用拒绝、否认、压制或者美化的方式来处理,比如父母会说“你不要一受委屈就哭,能不能坚强一些,我不喜欢爱哭的孩子”,这种态度和技巧是适得其反的。
孩子情感就像河流一样,一旦爆发很难阻止,甚至有些不讲道理。父母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情绪,然后转移他们的思想方向。
父母们,你们能感受到孩子在想什么吗?其实,孩子的情绪会通过言语、语气、手势、姿态表露出来,父母们要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把自己对孩子的爱表达出来,而不是用批评和奚落。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们就学会不负责任,只会谴责自己、学会寻找别人身上的缺点;他们学会怀疑自己的判断力,轻视自己的能力、怀疑别人的意图。
比如,当妈妈发现孩子把一碗水果抱着自己吃时,原本很生气的要斥责孩子“你太自私了,你只想着自己,家里又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如果妈妈要这么说,接下来一定会发生双方言语的冲突。
可是,妈妈只是就事论事的说“孩子,你应该把水果分成三份,分给我们家里的每个人”,孩子这时也意识到问题了,说“抱歉,妈妈,我知道了,我现在来分”。
想想看,父母和孩子的战争何曾赢过?比起父母压制孩子,孩子是有更多精力和时间来反抗我们,即使我们暂时赢得了战争,孩子也会通过无精打采和闷闷不乐来报复我们,或者变得反叛和懈怠。
在一些家庭,孩子惹出麻烦总是找父母解决,而父母也很乐于为他们排忧解难。可是,要想让孩子真正长大,变得成熟、理智,就要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独立去解决麻烦。
最后,孩子不是一生下来天生就具有责任感的,也不是到了一定年龄后就自动获得责任感的,责任感就像钢琴演奏一样,需要慢慢培养才能获得。
父母要有意识的在日常实践中找一些适合孩子年龄和理解力的事情,锻炼孩子的判断能力和做选择的能力,从小就启蒙孩子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