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大教科文中心小编温馨提示:2017下半年心理咨询师考试时间为11月,很多同学们为繁多的知识点苦恼,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整理下相关内容!
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
01
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
在社会学习论看来,学习过程有四种机制,即联想、强化、模仿和观察学习。
(1)联想
联想是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提出了联想的概念。人类也可以通过联想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
(2)强化
人类之所以能学会某种行为,原因是行为后的奖赏和惩罚作为强化物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奖赏是给予喜欢的刺激,属于正强化;取消惩罚,以引发所希望的行为属于负强化。相应的,其过程是正强化过程与负强化过程。通过对强化物进行适当的安排,可使某种行为出现或不出现,不同的强化可塑造不同的行为,“操作只是一种持续塑造过程的结果”。
(3)模仿
个体之所以学会某种态度和行为,经常是对榜样模仿的结果。
(4)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的行为模式加以修正。观察学习包括如下四个过程:
①注意过程
②保持过程
③动作再现过程。
④动机过程。
02
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其基本观点体现在霍曼斯(1961)提出的五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上:
①成功命题:个体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奖赏,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某一行为获得的奖赏多,重复行为的频率就越高。
②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引起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
③价值命题: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个体越有价值,他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越高。
④剥夺-满足命题: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
⑤侵犯-赞同命题:当个体行为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受到出其所料的惩罚时,他可能产生愤怒情绪,从而出现侵犯行为,此时侵犯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反之会采取赞同行为,赞同行为的结果对他来说也变得更有价值。
03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和活动只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
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学者詹姆士和米德,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
1.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
(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
(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事物自身;
(3)个体在应对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2.主要观点
(1)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三者的形成与发展是以使用符号为前提的。
(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的过程;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
(4)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而是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5)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和制约。
(6)在个体与他人面对面的互动中,协商的中心问题是双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
(7)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
04
精神分析论
精神分析论始于19世纪末,强调潜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弗洛伊德:
a、意识与潜意识
b、“力必多”
c、生本能(指向生命,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与死本能(指向毁灭,代表恨与破坏的力量)
d、人格结构(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荣格:
a、集体无意识;
b、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并不是使病人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新精神分析论。
霍妮的文化因素论:行为与人格发展的动力不是本能驱力,行为是个体对环境的反应,人格由环境和教育决定,后天因素在神经症和精神病的病因中其主要作用,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是文化因素决定的。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您的心理咨询师备考路,北京师大教科文中心来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