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科技信息和文化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活动方式和思维模式变得越来越复杂。过去,在简单生活方式下很少出现的某些精神类疾病,现在变得很常见。在某些行业的少数人群中,情绪不稳、心情急燥、焦虑过度、精神抑郁等种种不健康心理逐渐增多。其中抑郁倾向演变为抑郁症疾病的现象尤其值得探讨。产生抑郁症的源头可分为病源性和精神性两类。病源性抑郁症必须走医院的诊疗通道。本文侧重探索精神性抑郁倾向与抑郁症疾病的演化。
一、精神性抑郁倾向的起因
精神性原因导致的抑郁倾向起源于个人自身的心理感受。抑郁心理感受的产生既与个人自身的“三观”及性格特质有关,也与个人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承压能力有关。通常后悔、愤恨厌世和犹豫纠结等三种心态比较容易引起抑郁心理。比如,生活经历中遭遇自身行为上的严重失误、且无法挽回而产生后悔;工作上受到不公正待遇,自身无力抗拒,却心有不甘而愤恨厌世;在“两害相遇”的事件中无法下决心选择、且深受某种心理压力的煎熬而犹豫纠结。凡此种种,如果当事人自身行为动力不足,而重复的思维模式过于强盛,加之情绪渲泄渠道缺失,则,抑郁心理发展成抑郁倾向或抑郁症疾病的风险就会提高。
二、记忆与抑郁型记忆神经网络
大脑中百亿或千亿个神经元按功能不同可分为外部信息采集模块、信息转换模块、信息储存模块和信息感知模块等四类功能。信息采集模块将生活经历中的外部信息传入颅内,并经转换以后成为脑内神经可处理的信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视闻嗅味触五类外部信息常常会同时进入大脑中,不同类型的输入信息经各自通道转换后,在大脑中储存为一个完整的记忆事件。一个记忆事件对应着一个记忆神经网络。神经网络的联结点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突触。突触具有可塑性,可塑性决定了记忆神经网络不是永久的结构。随着时光的流逝和脑内生化代谢作用的改变,某些突触松脱了,记忆神经网络消解了,相应的短期记忆丢失了--遗忘。如果一个神经网络反复活动,突触就会变得很牢固。储存的信息慢慢成了长期记忆。教育过程中,学生为了记住知识内容,需要“学习-复习-再学习”多次重复。其目的就是为确保了突触关联被强化,并成为稳固连接。
事实上,记忆神经网络的构建是在神经活动的一瞬间形成的。这样形成的网络既包含外部事件的记忆信息,也附加着肌体内部神经活动的记忆信息。两部分信息合而为一构成一个完整的带有个人倾向的记忆事件(可称为记忆属性)。因此,有人怕狗、有人爱狗;有人怕蛇,有人玩蛇。大脑以外的身体神经收缩信息关联到记忆事件就是恐惧感知。神经放松信息关联到记忆事件就是愉悦、舒服、快乐。惧怕蛇的人甚至连蛇的尸体、画片、视频都敬而远之。记忆事件与身体不同组织器官的神经活动信息发生关联,决定着一个人日后的情绪倾向。
与恐惧记忆的实时关联不同,抑郁型记忆神经网络是在事后被附加上身体活动信息的。比如,有人因为自己的过错或失误造成自己孩子意外死亡。过错人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自己的失误行为产生自责、后悔、悲伤。这一后悔心理引发出身体忧、思、悲、恐、哀的感知反应,并导致五脏六腑中相关内脏器官产生神经收缩活动。在持续悲伤、悔恨的过程中,孩子意外死亡的记忆事件上附加了神经收缩信息。在这样的心境下,如果缺失外部其他事件的干预或自我控制的毅力,记忆事件又推动悲伤、悔恨情绪加深,信息与脑生化代谢的共同作用促使抑郁记忆神经网络逐步稳固。
三、“抑郁记忆-抑郁感知神经”的耦合强化与抑郁症疾病
颅外神经活动与颅内记忆事件的耦合互动是生命活动的潜在规律。这种潜在规律在体育竞技训练项目中最为典型。许多体育技巧运动员经过千辛万苦的多年训练,最终目的就是促使颅外神经活动与颅内记忆事件形成最佳耦合。但是,抑郁记忆事件与身体抑郁感知的耦合互动并非好事。抑郁耦合关联着五脏六腑的神经紧缩信息。一旦耦合互动常态化,抑郁记忆事件就会趋向强化、稳固。经历过肢体痉挛痛苦体验的人,或许你能理解:内脏器官神经紧缩会是一种什么样感受?
人体是一个互为依存的复杂生命系统,人的七情六欲既与各类生理激素的分泌水平密切相关,也与大脑内外两部分神经信息的互动耦合相关。缺失记忆信息的指令导向,神经生化代谢只能无的放矢。如果将记忆事件视为信息向导,附加在记忆信息之中的颅外神经活动信息就是指向特定身体组织器官的开关。只有当开关的动作发生(“开”或“关”)后,组织器官的生化代谢功能才能发挥作用。可是,抑郁记忆事件总是使开关趋向于关闭。大脑神经活动所需的神经递质和营养物质有十多种。这些神经营养物质在血脑循环系统中经血脑屏障渗透进入脑内,为神经活动提供营养或能源保障。在长期抑郁状态下,身体的生化代谢功能降低或缺失,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和激素分泌系统逐渐混乱,机体协调功能失序。
神经元是独立的生命细胞。抑郁型记忆神经网络促使神经元慢慢病变,神经活动变得困难。其外在表现为心境低落、消极低沉、思维迟缓、对任何事都失去兴趣;内在神经活动深感厌倦、意识体验痛苦。即使如此,抑郁神经网络的信息耦合系统却并不“认帐”,仍然会自发带病工作。因此,生命的整体感受会越来越痛苦。“生不如死”的感知体验是外人根本无法理解的。
严重的抑郁信息耦合系统与体内生化系统合而为一的最终结局导致患者自寻出路:自杀!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下载,公益写作,版权属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