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作为老年人常见病的骨质疏松症也日益受到重视。骨质疏松易致骨折,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和痛苦,疗效却难尽人意,所以正确认识、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对骨质疏松的认识有很多误区。
误区一:骨质疏松是自然衰老的过程、无需治疗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骨质疏松等一些与增龄相关的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可以说其与自然衰老有关,但并不是不需要治疗的。骨质疏松常见的症状包括:全身骨痛(腰背痛多见),变矮、驼背、脆性骨折及呼吸受限等,其中全身骨痛最为常见。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病因致骨质吸收增多,骨吸收过程中骨小梁的破坏、消失及骨膜下皮质骨破坏所致。骨质疏松不只是平时的腰酸背痛而已,患有骨质疏松的骨骼是非常脆弱的,有些轻微动作,如咳嗽、打喷嚏、提重物、甚至用力呼吸,便可以引起骨折,大大患者影响生活质量,甚者可缩短寿命;同时也给其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上述情形都告诉我们,骨质疏松是需要治疗的,我们有必要提高警惕、及时通过药物及生活方式改变来进行预防,以避免全身骨痛、骨折、甚至生命危险等后果的产生。
误区二:靠自我感觉发现骨质疏松
多数骨质疏松症病人在初期都不出现异常感觉或感觉不明显,因此骨质疏松症常被称为“静悄悄的疾病”,因此发现骨质疏松症不能靠自我感觉。根据美国最新的国家骨质疏松症基金会制定的治疗指南规定,以下人群需进行骨密度的检测:65岁以上的绝经后妇女,尽管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这类人群仍有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如有骨质疏松症存在则应该进行相应的治疗;存在1个或1个以上危险因素、小于65岁的绝经后妇女;伴有脆性骨折的绝经后妇女;需根据BMD测定值来决定治疗的妇女;长期激素代替疗法的妇女;轻微创伤后出现骨折的男性;X线显示骨质减少的人群以及存在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其他疾病的患者。高危人群无论有无症状,应定期去具备双能X线吸收仪的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查,有助于了解您的骨密度变化。对于已经确诊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应及早到正规医院,接受专科医生的综合治疗。
误区三:老年人才会有骨质疏松
通常大家都认为只有老年人才会得骨质疏松,才需要服用钙片,其实不然。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骨质疏松不是老年人特有,年轻人同样需要注意。此外,人体骨骼中的矿物质含量在30多岁达到最高的峰值骨量,相当于人体中的“骨矿银行”,储备越多,老年时发生骨质疏松的时间越推迟、程度越轻。而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节食减肥,体重降下来的同时,对骨骼也产生了严重隐患。
误区四:血钙正常,就没有骨质疏松
血钙正常不等于骨骼中的钙正常。通俗地讲,骨骼中的钙是“储存钙”,血液中的钙为“流通钙”。人体往往为了保证血钙在正常水平,经常进行着“宏观调控”,不惜动用骨钙,激活破骨细胞,使骨钙进入血液,以丢骨(钙)保血(钙),从而使血钙得以补充,就可以维持在正常水平。我们所检测的血钙只能代表时间点之内的结果,而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原发性骨质疏松即使发生严重的骨折,其血钙水平仍然是正常的。1994年WHO建议根据骨密度(BMD)对骨质疏松症进行诊断:骨质减少为BMD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1~2.5个标准差;骨质疏松症为BMD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2.5个标准差以上;严重骨质疏松症为BMD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2.5个标准差以上并伴有1个或1个以上的脆性骨折。.
误区五:预防骨质疏松就是补钙
骨质疏松不仅仅是缺钙,骨质疏松的原因或诱因很多,如:①体重过低;②性激素低下;③吸烟;④过度饮酒;⑤过度饮咖啡、碳酸饮料;⑥体力活动缺乏;⑦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⑧患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如甲状腺、甲状旁腺疾病、糖尿病等;⑨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激素、免疫抑制剂等;⑩老年人群:女性≥50岁,男性≥60岁时。其中,缺钙只是诸多原因之一,当然单纯补钙也不足以预防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包括富含钙的饮食、多晒太阳、负重行走,减少摄入烟酒咖啡等基础治疗措施;及必要的药物治疗,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是补充钙剂、维生素D,尤其是活性维生素D、属于基础治疗,一般都是不可缺少的。其次是抑制破骨或是促进成骨的药物。主要是以阿仑膦酸、唑来膦酸等为代表的双膦酸类药物,降钙素,雌激素调节剂等抑制破骨药物,以及甲状旁腺素片段等成骨药物。这些药物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起主要作用,一般都要长期使用,需要病人严格依照医嘱,规律服药,按期复查。所以说,所以,吃钙片是对的,但要靠它来治疗骨质疏松症,则是远远不够的。
误区六:骨质增生不能补钙
老年人常常有骨质增生和骨质疏松并存,有些人认为有骨质增生(即骨刺)就不能补钙了,其实不然。骨质增生形成的原因亦在于缺钙,为骨质疏松后机体通过代偿发生钙异位沉积,而补钙纠正机体缺钙状态,可部分纠正这一异常过程。因此有骨质增生的患者仍需要补钙治疗。具体预防缺钙应从儿童、青少年做起,如注意合理膳食营养,多食用含钙、磷高的食品,如鱼、虾、牛奶、乳制品、骨头汤、鸡蛋、豆类、杂粮、绿叶蔬菜等。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如坚持体育锻炼,多接受日光浴,不吸烟、不饮酒、少喝咖啡、浓茶及含碳酸饮料,少吃糖及食盐,动物蛋白也不宜过多,晚婚、少育,哺乳期不宜过长,尽可能保存体内钙质,丰富钙库,将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措施。对有遗传基因的高危人群,重点随访,早期防治。人到中年,尤其妇女绝经后,骨丢失量加速进行。此时期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同时坚持长期预防性补钙,以安全、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
误区七:喝骨头汤能预防骨质疏松
大多数人都知道,钙在体内主要以骨骼形式存在,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如果用骨头熬汤,就能将骨头中含有的钙熬进汤中,通过喝汤就能够达到补钙的效果。其实骨头里面的钙是不会轻易溶解出来的,实验证明,在高压锅蒸煮2 h之后汤里面的钙仍是微乎其微。如果想用骨头汤补钙,可考虑煮汤时加点醋,因为醋可以有效地帮助骨钙溶出。事实上,补钙效果最好的食物是牛奶,实验证明同量的牛奶中钙含量远远高于骨头汤。同时,骨头汤里的大量脂肪会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其他危害。此外,酸奶、豆制品、海鲜等含钙质也较多,可均衡选择食用。应注意饮食多样化,少油、不宜多吃高蛋白质和咖啡因的食物。
误区八:补钙会导致肾结石
补钙与肾结石没有必然联系。影响肾结石形成的因素很多,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环境因素、饮食习惯和职业与结石的形成相关。机体的代谢异常、尿路的梗阻、感染、异物和药物的使用是结石形成的常见病因。已经知道泌尿结石有32种成分,最常见的成分为草酸钙。其他成分的结石如磷酸铵镁、尿酸、磷酸钙以及胱胺酸(一种氨基酸)等,也可以是以上各种成分的混合物。目前,推荐的常规补钙剂量(600毫克左右的钙)不会增加肾结石发生的危险,是安全的。但是过量服用钙片可能发生高钙血症,通过肾脏滤过排出的钙较多,在泌尿系统中,尿钙含量较高,会增加泌尿系统形成结石的风险。因此,对于那些易发生肾结石的患者,在补充高剂量钙和维生素D前,应适当监测血钙和尿钙水平,若尿钙正常,可以适当补钙。
作者:长沙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 黄碧主治医师
通讯员: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