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保健养生的内容很多,如饮食、起居、情志、练功等。但都必须要“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使人体生理节律彼此协调,并与四时变化的节律同步。《黄帝内经》有这样的论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即懂得养生之道者,能取法于天地阴阳,遵循养生的方法和技术,饮食有节制,作息有常规,操劳有度,所以形体与精神相协调,都能尽享自然寿命。顺应四时气候之变化,调摄精神,使人体适应自然界生长收藏规律,就可以达到养生保健防病的目的。
起居顺应四时
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人体在四季气候条件下生活,也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适当调节自己的起居规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春三月,人们应当夜卧早起,在庭院里散步,披散头发,舒缓形体,以便使神志舒畅。
夏三月,人们应该夜卧早起,不要厌恶日光,要使心中没有郁怒。
秋三月,应该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意志保持安定,籍以舒缓秋天清肃之气。
冬三月,这时节,人们不要扰动阳气,应该早卧晚起,等待日光。使志意如伏似藏,像有私意,又像有所获得。
以上强调了起居要顺应四时的重要性。
饮食顺应四时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说:“春省酸增甘养脾气,夏省苦增辛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省辛增酸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
此外,四时食物的选择还要注意食物寒、热、温、凉四性与脏腑的关系。
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说:“春气温宜多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之,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四时食物的选择要注意食物的性味和身体状况的阴阳偏盛来调配食物。
情志顺应四时
人的精神活动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情志顺应四时的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本神》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春三月是生发季节,天地气生,万物荣茂,情志要内守,不能动怒,要有“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的精神状态,思想形体要舒坦自然、放松、活泼、充满生机,以“使志生”。
夏三月是繁荣季节,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情志要喜悦,切勿急躁发怒,“若所爱在外”,这样才能精神愉快,情志舒畅,“使志无怒”。
秋季三月是天高气爽、宜人季节。但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尤其深秋之时,草叶枯落,花木凋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垂暮之感,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故秋天要求人们要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只有“收敛神气”,才能使“志安宁”。
冬三月是蛰藏季节,情志更要安静、内蓄,达到“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的精神状态,以“使志若伏若匿”。
运动要顺应四时
中医强调运动健身是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指导下进行的。在四季当中,也要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选择相应的运动健身方法进行锻炼。同样要符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物候规律。
春季锻炼:寒冬过后的春天,应加强锻炼,因为此时人体脏腑的阳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运动锻炼的地点应为空气新鲜之处,如公园、广场、庭院、湖畔、河边、山坡等地,可进行球类、跑步、打拳、做操等,形式不拘,取己所好,尽量多活动,以适应春季阳气升发之性,符合“春夏养阳”的要求。
夏季锻炼:夏天由于气温高,湿度大,运动锻炼应根据气候特点,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游泳、旅游、垂钓等为好,夏天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以免大汗淋漓,损伤阳气。
秋季锻炼: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节,可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例如,野外锻炼可选择旅游登高,使阴精阳气都处在收敛内养状态,以达到保肺强身之功效。
冬季锻炼:冬天虽冷,但仍要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天气温低、气压相对升高,因此,要做好必要的准备活动,避免着凉。选择适合的锻炼地点,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大雾中及空气污染的地方运动健身。可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室内锻炼,使气血经脉通畅,阴阳平衡,为下一年身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