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拾壹
日前,在各大卫视频繁抛头露面的“中医药专家”刘洪斌被赶下神坛。据报道,3年间,刘洪斌以9个身份参加了各类省级电视台的养生访谈节目,推销了近10种药品。
但其实号称“苗医传人”、“北大专家”、“蒙药传人”的刘洪斌并不具有中医医师资格,也未在中医医疗机构任职,广告中提到的“中华中医协会”纯属子虚乌有。
在刘洪斌做客的健康节目中,往往有饱受折磨的患者现身说法,以新闻访谈形式掩盖药品推销之实,热线电话配合部分免费名额的引诱、现场背书推销“包治百病的神药”。
刘洪斌常年辗转于各家电视台中间,扮演万能专家的角色,有网友戏称其为“中国最忙碌的虚假广告表演艺术家”。
活跃在健康养生节目中的“刘洪斌们”号召力极强,祛斑、抗癌、治疗心脑血管以及各种慢性病,这些“冒牌大师”们无所不能。
近几年,养生已经成为潮流,各种号称能治百病的大师们层出不穷,众多“神医”、“大师”披着故弄玄虚的外衣,培养了一批忠实拥护者,赚得盆满钵满。
尽管媒体曝光了不少这样的骗局,但仍有不少人前赴后继地成为他们的“信徒”,迷信大师们的治疗方法,而这其中老年人是主力军。
一方面是因为越来越多的老人有养生的需求,慢性病频发,又渴望长寿,各路专家煞有其事地介绍自己的养生妙招自然有市场;另外一方面只要卖的药不出大事,政策管控也是鞭长莫及,这些“专家们”就更是有恃无恐。
这和很多做传销、卖保健品的有异曲同工之妙,本就是两厢情愿的事。
“身怀绝技”的“养生大师”们
“养生大师”指的是一批宣称自己有特异功能,或者医术高超,包治百病,能延年益寿的人。
大师们擅长的领域不同,可谓是术业有专攻,虽然流派众多,但基本功效是一致的:就是保健、治病、延寿。
目前比较受人追捧的养生流派主要是还是中医、食补、辟谷等,几乎在每个领域,都有一个我们熟知的大师。
中医、食补催生的“大师”们
今日头条和健康报的大数据统计显示,从2014年到2015年,今日头条上中医养生内容关注趋势增长最为明显,从1200万暴增到超过3000万。
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即很多食物本来就是药物,有治病的功效,食补是养生概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
“养生大师”张悟本通过湖南卫视的养生节目一夜蹿红,在张悟本口里,“喝绿豆汤、生吃长条茄子”几乎能包治百病,还爆出“糖尿病80%都是误诊”、“降压药会吃出脑梗、肾衰竭”等雷人语句。
“养生大师”张悟本
所著的《把吃回来的病吃回去》印刷发行超过200万本,其开在北京的诊所悟本草堂更是一号难求。通过和图书、光盘的捆绑销售,张悟本很快实现了名利双收。
成名不过三个月,“养生大师”张悟本就在人们的一片质疑声中黯然谢幕,后有媒体爆出“神骗”张悟本因脑梗住院。但是通过食补和中医保健品养生的理念依然在老年人中很流行。
点了穴就不会饿的辟谷养生
近年来各类辟谷修行班很流行,追随者不乏年轻人。“大师”们为学员点穴止饿,宣称不仅能减肥,还能治愈糖尿病和癌症。各类辟谷班老师自称“药王”、“医圣”传人,治愈者不计其数,隔空发功用意念治病。
辟谷班老师声称:“点了穴就不会饿”
这类辟谷班的收费并不便宜,根据记者调查,北京某辟谷机构收费标准为:3天基础班1380元,3天精品班2380元,7天班6380元。
参加辟谷修行的学员被饿得头晕眼花、虚脱无力甚至身体机能紊乱,“大师”们却诓骗说这是排毒的表现。
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中招?
各类打着养生旗号的伪大师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却总有人中招,老年人是养生狂热爱好者中的主力军。
截至2016年底,中国老年人口已达2.2亿,占总人口的16.1%,远超联合国“10%即为老龄化社会”这一标准。在一个严重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老人们的养生需求极其庞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卫生统计报告》中国的人均寿命为76.1岁,与最高的日本相差近七年。此外根据调查,2016年,中国死亡人口977万,死亡率为7.09%,导致国人死亡数最多的是各类慢性疾病。
中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各类癌症等慢性病患病率由2003年的123.3%上升到2013年的245.2%,十年时间内增长了近一倍,可见慢性病对人类寿命威胁之大。
在这种背景下,各种“大师”纷纷吹捧自己的医术可以治疗慢性病,对抗癌症,对于想延年益寿的老人们来说简直是莫大福音,上钩是分分钟的事情。
即使是浙大退休女教授,也曾花掉40万买保健品 /视觉中国
其次,老人们更容易成为各类“大师”忽悠的对象,还是因为他们的信息接触渠道少、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差。
老年人接触的主要媒介是电视,而宣传各种“大师”的养生节目和保健品广告主要投放在电视上,老人们又恰好对媒介的信任度比较高,面对这种强大的虚假宣传攻势很容易中招。
一些保健品和虚假药品的广告赫然登上省级电视台,这让人本身就很难辨清真假。《广告法》出台后,药品广告片的拍摄审查力度进一步加强,一些广告公司只能打擦边球,让广告和节目的界限更加模糊。
央广联合工作人员称,拍专题广告片,不仅可以拍成单纯介绍产品的那种硬广告,还可以做成偏公益性质的片子,或者做成看起来不太像广告的“软广”。
这么“用心”的骗局让老年群体根本无法招架。而一旦他们认同了“大师”们的种种养生逻辑,再想让他们改变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虚假宣传为何屡禁不止?
养生的兴起开辟一个全新的市场,导致保健品和假药的泛滥。80年代中后期,中国保健品行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1987年,国家卫生部发布了《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将中药保健药品审批权限,委托给了各省,审批字号是“X(省份)药健字”,该规定一直执行到2004年。
到1995年,已经迅速涌现了3000多家企业、2.8万种产品,而各省监管门槛则极为低下。1999年,医药广告荣登电视广告霸主之位,进入21世纪,假药广告们更是屡禁不止:
2001年,国家工商总局披露的八大虚假广告案中,七个是假药广告。
2003年,食药监局对55家电视台展开检测,违法医药广告占比76%之多。
2004年,隶属央视的CTR发现,市县级电视台近乎被医药广告占领,占全部广告播放时长的61.15%。经国家工商总局证实,此年药品广告违法率高达95%。
2009年,侯耀华被戏称为“猴药华”,皆因其代言的十余种药物先后被工商机关宣布违法。
2010年,中国广告协会称,电视假药广告坐稳了违法广告的第一把交椅,即便各地工商局查处46889例,漏网之鱼数不胜数。
2012年,全国各工商部门累计通报违法药品广告145548件、违法医疗器械广告13793件、违法保健食品广告21171件。
各类保健品广告中都会借助一个“神医”、“养生专家”形象,广告多得“大师”们都不够用了。
除了极低的政策壁垒,管不住的背后是极高的利润回报。根据央视3.15的曝光,一款蜂胶的利润最高可以翻6倍。
神乎其神的概念,在不规范的市场,对一群渴望健康的老人,在政策的夹缝中,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功”。而这样的神话缔造者,就是各路神医和“大师”们。
财经网(ID:caijingwangwx)出品,转载请联系授权。
(参考资料来源:新京报、澎湃新闻、浪潮工作室、南方都市报、中国新闻网、人民网、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