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是什么?
《中藏经》:“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顺阳者生,顺阴者死”。“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
在几千年的中医文化中,阴是指人的身体,阳是指人体具有的能量。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阳气衰减的过程。
古人把阳气比作天空与太阳的关系,如果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大地都是黑暗不明的,万物也不能生长。所以天地的运行,必须要有太阳。而人身的阳气要调和才能巩固它的防护功能,不然就会招致病邪的侵入。
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所以,阳气决定生长。
耗尽你阳气的,正是这些日常行为!
阳气就像是延续生命的存钱罐,如果阳少寒多则“藏寒生满病”。许多人阳气不足,容易得病,但是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通过哪些行为来损耗自己的阳气的呢?
作息紊乱伤阳气
你是否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每天不管睡多长时间,醒来还是很困倦。这是因为你的生物钟紊乱损耗了你的阳气。作息时间与阳气升降出入规律相违背,体内阳气消耗得快,因为晚睡,即使你每天睡到中午起来也是没用的。
不良生活习惯损阳气
露脚裸、露腰露脐、过食生冷、晚上夜跑健身等不良的生活习惯,耗尽身体的阳气。过度劳累耗阳气
剧烈运动、过度劳累也会加速阳气耗损。人体内的阳气处于一种动态的状态,但当人进行剧烈运动时,阳气就会向外发散。
《黄帝内经》中说“阳气者,烦劳则张”,张即腾跃的意思。中医主张以静养生,尤其是傍晚、夜晚或秋冬季节阳气潜藏的时候,要避免进行剧烈运动。
6大表现告诉你,该补阳气了!
1、阳气不足
怕冷、手脚冰凉、消化不良、精神不振、无精打采、舌淡而胖、或有齿痕、脉象沉细。
2、心阳不足
胸部、心脏部位发凉,稍微劳累点就心慌、气短、情绪低落、不爱笑。
3、肝阳不足
萎靡不振,没有生机,做事不积极,没有动力,处事犹豫不决。
4、脾阳不足
食少腹胀,肚子发冷,经常拉肚子,消化不良,自我感觉压力大,爱胡思乱想,容易得忧郁症。
5、肺阳不足
容易感冒,气喘,咳嗽,特别是顽固性咳嗽,哮喘久治不愈,爱哭,消极,做事没有魄力!
6、肾阳不足
没有精神、面色发暗、性冷淡、手脚冰凉、腰以下发凉、小便多、夜尿尤其多、记忆力减退,做事喜欢半途而废。
固阳保暖6穴位,艾灸暖阳一冬天!
艾灸对培固人体阳气的力量很强大。《神农本草经》记载:艾草有温阳、暖宫、除湿、通筋活血的功效。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
大椎
大椎穴为“三阳”、“督脉”之会,全身阳气都在这里交汇。按摩大椎就相当于打开了全身“暖气”的总开关。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阳池
阳池穴,这个穴位顾名思义就是阳气聚集的地方,它位于手腕背横纹的中点处。刺激阳池穴,时间要长,用力要缓,两手交替按揉,可缓解手部冰凉的症状。
定位:在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神阙
寒冷季节容易着凉腹泻,而腹部的“暖气”开关就是我们的肚脐———神阙穴。
神阙穴是长寿要穴,每晚睡前将双手搓热放于肚脐,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按揉至发热,可使腹部温暖、面色红润,缓解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泄痢脱肛等症状。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关元
关元,又名丹田,任脉之穴。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壮一身之元气等作用。前人有“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也。”,古今都将关元作为保健的要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命门
命门,又名精宫,督脉之穴。其气与肾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故称为命门,和关元配合艾灸,可振奋肾气,使肾阳充足,推动人体的气血循环运行。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足三里
上肢暖和了,下肢冰冷怎么办呢?《灵枢》记载:“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调于足三里。”秋冬季节常按揉足三里,可补中益气,让下肢温暖。
定位:当腿弯曲时,可以看到在膝关节外侧有一块高出皮肤的小骨头,这就是外膝眼,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便是足三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