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阳气,中医上是指具有温养组织脏器、维持生理功能和固卫体表等作用,并充盈于周身之气。
就功能与形态来说,阳气指功能;就脏腑机能来说,指六腑之气;就营卫之气来说,指卫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外表的、向上的、亢盛的、增强的、轻清的为阳气。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支持,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阳气完全耗尽,人就会死亡。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内经·灵枢》上称:“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阳气会逐渐亏耗。
阳气具有如下功能:1、温养之功;2、气化推动;3、卫外固密。
中医文化中,阴是指人的身体,阳是指人体具有的能量。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阳气衰减的过程。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这一团阳气运用于中,而死机遂成生机,真气命根也,火种也,人活一口气,阳气就是真气,储藏在肾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元气,常说的元气大伤,即是伤了阳气。
人的一生就是阳气衰减的过程,24岁以后,人们身上的压力会逐渐增多,耗费精神过度,也就是耗费阳气过度,身体呈现出阴盛阳虚的状态。古人云“人过40,天过午”就是说人过40岁就好像太阳过了中午,阳气日减。
宋代的著名医学家窦材,他在《扁鹊心书》中重点倡导的就是扶阳。自古扶阳有三法:第一为灼艾,第二为丹药,第三为附子。灼艾就是艾灸。
现代人导致阳气不足的原因
南怀瑾认为,现代人多阳气不足,主要的原因如下:1、饮食所误:不顺应天时,夏日多寒;2、错误的作息:古人认为最佳的睡眠时间是“亥时、子时、丑时”这三个时辰,也就是晚上9:00-凌晨3:00.这一段时间中医认为相当于一年中的冬季。自然界有四时之分,四时有“生、长、收、藏”之别。而中医认为冬季应肾主收藏,收藏的既是阳气了,也就是阳气的归根。只有阳气归根才能使它得到补充,所以合理的睡眠会让人第二天精力充沛。3、不避风寒;4、运动不当:夜跑等;5、输液过多;6、房事不节:肾为先天之本,为水脏,主藏精,是人体精华贮藏之地,也是人体阳气的封藏之地,中医把肾中这股阳气叫“命门之火”或“龙雷之火”。而这股阳火必须潜藏于肾水中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中医发现不足阳气的天然方法
太阳决定人体的阳气:晒太阳是最简单的以阳养阳,向天借阳气,为人体赋能。崇教授有一个简单的防病、养生方法,选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挺直脊背,晒背10分钟,太阳通过督脉向人体赋能。
艾草是最好的助阳之物:艾灸疗法是传统中医学中防病救疾的独特治疗模式之一,是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艾为纯阳之物,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中医认为:“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更有“四十不补,五十受苦”的说法,随着岁数增大,阳气越来越少,疾病也就越来越多。
养阳四穴,增强体质,尤其是寒冷的冬季。
风池穴
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腧穴,临床用于治疗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颈项酸痛等症状。
位置: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之间陷窝中,与耳垂齐平。
关元穴
关元穴为任脉要穴,临床用于治疗怕冷、尿频、小腹冷痛、腹胀腹泻等症状。
位置:位于小腹正中,肚脐眼下三寸,即用自己的手横着量,四根横指处就是。
肾俞穴
肾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临床上用于治疗腰膝酸软、夜尿频数、眼花、耳鸣等症状。
位置:位于腰背部,第二腰椎下旁开一寸半,与前面腹部面的肚脐眼平齐。
劳宫穴
劳宫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临床上用于治疗失眠、胸闷、心悸、手掌多汗等症状。
位置:劳宫穴位于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中指尖处。
国家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灸疗师”培训,喜欢可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