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是指在春季气温刚转暖之时,不要过早脱掉厚重的衣物或减衣不要太多,使身体保持稍温暖的状态。《黄帝内经》提出“春三月,此为发陈,万物以荣”,春季,特别是早春之际,万物发陈,阳气开始升发,气温渐渐转暖,但冬日的阴寒之气消退较慢,仍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如减衣太快,机体阳气并未充足,很容易感受外邪致病。
春捂要捂住3个重点部位
颈部
原因:颈部有三个与身体受寒直接相关的穴位,分别是风池、风门、风府,一旦受寒便可能引发局部血管收缩、肌肉痉挛等,诱发或加重颈椎病,出现眩晕、大脑供血不足等不适
方法:平时可多做扩胸仰头的锻炼,帮助抻筋骨、练颈椎:双手交叉放在颈后,同时扩胸,头向后仰,手臂向前用力,颈部用力“对抗”手臂的力量;如颈部受寒用艾灸施灸以上三个穴位,每穴施灸15-20分钟,可改善受凉引起的颈椎问题以及各种头疼也是有所帮助的。
注意:别着急解下围巾、换下高领衫,避免脖颈暴露在风中。
腰部
原因:“腰为肾之府”,腰部受寒,很容易出现气滞血瘀,引起腰部疼痛,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等旧病复发。
方法:双手交叉,快速搓热手掌,把手掌捂在肾俞穴(俗称“腰眼”,腰椎两侧二指宽处,约与肚脐相水平)上,用手掌温暖腰肾,同时双手反复按揉,至腰部微微发热。
最好的方法用艾灸肾俞穴,每次悬灸15-20分钟。
注意:尽量少穿低腰裤、露出肚子的短夹克等,中老年人可用护腰带加强保暖。
足部
原因:双脚支撑着人体,但它远离心脏,血液循环易受影响,且皮下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差,易被寒气偷袭。尤其是女性一定要做好下肢的保暖,以防足三阴经受寒,寒邪顺着经脉传到腹部,进一步损伤子宫和其他脏器,引起一系列疾病。
方法:每天坚持用艾草泡脚,可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祛除湿寒的作用;泡完脚后可艾灸涌泉穴,每次悬灸15-20分钟。
注意:不要过早的裸露脚踝,尽量穿高筒的棉袜起到比较保暖的作用。
春捂的注意事项
1.衣服要递减
当冬季向春季转换时,人体防卫体系处于“冬眠”初醒之际,因此这一阶段不能急于一下子脱掉衣物,而应一件一件地脱,并根据不同体质,因人而异。
2.春捂重在下半身
初春季节,因着凉而患病的人很多,其祸根皆因“冷落”了下半身,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而引发季节病或旧病复发,尤其是妇科,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患者明显增多。每年冬去春来因爱美而受凉致病的女性急剧增加;下腹胀痛、月经不调、出血淋漓不尽者大有人在。所以寒多自下而生,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着重下半身捂为好。
3.“春捂”要有度
“捂”带有一点热的意思,也就是说衣服仍应适当多穿一些。由于春风比冬风柔和很多,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宽松的款式,既挡风,又透气。但绝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如果衣服穿得很多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反易着凉“伤风”。一般来说,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超过15℃就要脱掉棉衣,否则就会超出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适应不了,对健康不利。
4.春捂要看当地气象指数
春季何时该捂,必须根据天气而定。春季早晚气温较低,可适当捂一会儿。而晴日的中午,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便可适当减衣。只有当白昼气温达到20℃以上,且比较稳定,这时,肌体经过数周的调节,已经逐步适应了节气的变化,即便穿得单薄些也不至于患病。
“湖北蕲艾厂”为您提供更多的健康知识。查经络、查穴位在首页的右下角有一个“艾灸学堂”的工具,可以学到更多穴位知识。还有“您哪里不舒服”等常见疾病的艾灸方法。了解更多的艾灸知识。
5.春捂也要锻炼
中医认为,防病如御敌。春捂只是被动防御。要想防疾健身,还必须从春天开始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同时,还要讲究科学饮食和起居。饮食上要注意调养肝气去春火,应该多吃甘淡食物,如黑米、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有菠菜、韭菜、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