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古代典籍中亦称之为角法。这是因为我国远古时代医家,是应用动物的角作为吸拔工具的。在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有关于角法治病的记述:“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其中“以小角角之”,即指用小兽角吸拔。据医史文献方面的专家考证,《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医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就表明我国医家至少在公元前六~二世纪,已经采用拔罐这一治疗方法。
拔罐的器具
目前临床常用的有玻璃罐、抽气罐、陶罐,竹罐等。玻璃罐其优点是质地透明,使用时可直接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便于掌握时间,临床应用最为普遍。其缺点也是容易破碎。抽气罐是用透明塑料制作而成,上面加置活塞,便于抽气,其优点是操作方便,易于控制罐内负压大小,便于观察罐内情况,缺点是没有了热气的作用。陶罐的优点是吸力大,但质地较重,容易破碎和损坏,现在较少使用。竹罐的优点是取材容易,经济易制,轻巧,不易摔碎。缺点是容易燥烈漏气,吸附力部大。
拔罐的体位
1、俯卧位:患者俯卧于床上,两臂顺平摆于身体两侧,颌下垫一薄枕。此体位有利于拔治背部、腰部、臀部、双下肢后侧、颈部等处。
2、侧卧位:患者侧卧于床上,同侧的下肢屈曲,对侧的腿自然伸直(如取左侧卧位,则左侧腿屈曲、右侧腿自然伸直),双上肢屈曲放于身体的前侧,此位有利于拔治肩、臂、下肢外侧等处。
3、仰卧位:患者自然平躺于床上,双上肢平摆于身体两侧。此位有利于拔治胸、腹,双侧上肢、双下肢前侧及头面部和胁肋部等处。
4.坐位:患者倒骑于带靠背椅子上,双上肢自然重叠,抱于椅背上。此位有利于拔治颈、肩、背、双上肢和双下肢等处。
注意事项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或骨骼凸凹、毛发较多的都位均不适宜。一般拔背部的穴位,多选取俯卧位;一些颈部的穴位如果环境条件有限,可以选取坐位。
2、预防烫伤(拔罐前先将棉球上多余的酒精挤出,燃火勿接触罐口)。
3、根据部位选择大小合适的罐具。
4、走罐时特别注意检查罐口是否光滑。
5、对精神紧张者要先做好解释工作。
6、拔罐动作要求稳、准、轻、快。
7、一些部位是不宜拔罐的,如心尖区、大血管分布部位、体表大动脉搏动处,五官及肛门等孔窍部。
8、孕妇慎用拔罐,孕妇的腹部、腰骶部禁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