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古人讲究调和五脏阴阳,在饮食上自然是要讲究养生之道。食疗自神农的时代便开始悄然发展,经过历朝历代的传袭和发展,食疗也有一个越来越完善的体系。
中国人在吃食方面的讲究,编者认为若是国人认了第二,恐是少有人来坐这第一的宝座了。始于三千多年前的食疗文化,在中华饮食史上是璀璨的一笔,飞禽走兽、野菜蔬果皆可入馔且烹饪出一道滋养的美味来!自《淮南子·修务篇》所记载的神农氏起,中国在食疗探索的道路上从未停止。《周礼》中将食疗养生的体系发展更为推进了一步,使得这个体系更为细致,其中提出不少食疗之法——讲究调和需要做到“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这其中的“夏多苦”正是当今人们在去火时寻求的食疗之法的基础理论之一夏天人们会找一些味微苦的食材以其凉性去火。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食疗体系也得到了扩充。
随着食疗的发展,这也成了不少想炼丹修仙、长生不老的帝王的养生之道。盛唐这个繁荣昌盛的时代,食疗的发展得到了很好的环境滋养。一道“鹿肾长龟汤”是当今川菜谱上的名菜,滋补之功效可谓是上佳,这便是当年安禄山进贡玄宗的一道食疗之方。帝王对养生的重视是推动食疗发展的因素之一,食疗在当时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医者的研究来推动的,我国史上著名的“药王”——孙思邈便是食疗的一大推崇者,在他的学术著作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他对食疗的独特见解。在孙思邈倾注毕生心血的著作《千金要方》中就有相关记载:“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愈药”。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智慧,是药三分毒,用药之前定当三思,能食疗进补者,既能治病又能饱口福之欲,何乐而不为呢?食疗文化在经过唐宋明清的时代发展,日益成熟自成体系,然而在炮火声里,谁又有心情和时间去讲究养生呢,连温饱都要担心,食疗在此一时期便有些萧条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萧条的食疗文化在现今这个欣欣向荣的时代里又开始繁荣起来了。这种以膳食为主,药材为辅的食疗之法也是如今人们的养生之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