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米是种杂粮,很多人用它熬粥,图的是其中的微量元素和纤维素,其实,薏米也是很好的中药,能健脾化湿,是药食同源的代表,特别是炒过的薏米熬粥,甚至治好过疑难病。
曾经有一名午后低热患者,自10多年前一次饮食不洁,严重腹泻15余次后,就一直低热至今,每天傍晚7点左右温度最高,37.5°C,伴头晕,视物昏花,北京协和医院等医院住院检查均正常,每天下午晚上不规则低热,37°C至37.5°C,开始舌苔黄厚腻,后来变灰黑厚腻,很多中医认为是脾胃湿热,吃药开始管点用,后来就不怎么管用了,怎么办?
从中医讲,这持续不退的热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气虚,一种是湿热。金元时期的名医李东垣创立的“甘温除热法”,就是针对气虚导致的低热的,所谓甘温,指的是补药,因为这类人是因为虚导致的发热,所以要用补药而不是用清热药来退热,李东垣退热用的补药多是补中益气丸一类的。
但这个病人舌苔那么厚,是明显的湿热,一点食欲也没有,因为吃得药太多了,病人也不希望增加新的药物,于是,就嘱咐他家人用薏米熬粥。薏米是祛湿的,平时也用在药里,但是作为药用的薏米,一般不超过30克,否则药很容易糊,所以在处方中薏米的量是受限制的,但是熬粥就无所谓了,纯粹的薏米粥就可以,或者稍微加点大米红豆。结果,这个病人真是喝了两天薏米粥,舌苔就变薄了,而且烧逐渐退了,这就体现了中医“药单力专”的特点,药味虽少,但药效集中。
夏天,天气逐渐湿热了,正是人体生湿的季节,遇到舌苔腻,胃口差,浑身沉重,大便不成形的时候,可以试试薏米粥,但要注意,一定要用炒薏米,这样才能去除生薏米的凉性,使之更具健脾化湿之力。
办法很简单,取薏米洗净后,用文火炒,至微黄色、鼓起时取出,放凉,略有焦斑,微香。在中药泡制方法里,还有一种是将药物与麦麸拌炒,即麸炒薏米。锅热后先撒入麦麸,用量为薏米的十分之一,加热到冒烟时,加入净薏米,炒至表面呈黄色鼓起时取出,筛去麦麸后放凉,略有香气。
根据中药炒制程度的不同,又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炒黄就是指用文火炒到药材固有的香气,或鼓起、爆裂时为度。炒黄能缓和药的过偏之性,同时散发的香气,还有理气解郁的作用。
有的人容易拉肚子,知道薏米能治疗脾虚泄泻,经常煮薏米粥喝,却不见效果,这是因为用的生薏米性偏凉,如果用炒过的薏米煮粥或取一匙泡茶喝,效果就很明显了,麸炒的比单纯炒薏米健脾作用更突出。如果是脾胃不好,总是吃不下东西,要么吃点食物就腹胀,总觉得不舒服,在稀饭里加一把麸炒薏米一起煮着吃,就能有效缓解食少、腹胀。
文/任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