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健新视点】人类距离自身寿命的“奇点”到底有多远?

作者:中国临床营养网 2017-07-04阅读:358次

中国临床营养网(lcyycc)

人类距离自身寿命的“奇点”到底有多远?

作者/ YCY

文章来源:青年健康新视点

已授权《中国临床营养网》转载

骨质疏松、支气管炎、免疫疾病、不好好刷牙、吃饭刷手机等健康大敌会对身体造成怎样的伤害,那么人类寿命的极限究竟是多少岁?通过怎样的努力,我们才能迎来大幅度延长自身寿命的“奇点”呢?

(一)

自工业革命和二战以来,全球人口的预期寿命随着生产力和医学的快速发展发生了两轮显著的增加。根据WHO统计,2015年全世界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已经达到了为71.4岁(女性73.8岁,男性69.1岁)

来源:Max Roser 2015

时至今日,地球村民们的死因发生了深刻变化。饥馁、感染演变为心脏病、中风、慢阻肺等慢性疾病。人类文明进入21世纪后,传染性疾病死亡人数继续减少,慢性疾病病死人数继续上升。

来源:WHO

在国家水平的预期寿命上,中国位于第53位,平均期望寿命为76.14岁(女性77.6岁,男性74.6岁)。我们的邻国日本以平均83.7岁的成绩继续领衔榜单。

来源:WHO / Wikipedia

世卫组织预测,在本世纪末,人类的预期寿命将位于80-85岁之间。

(二)

目前最长寿的老人为法国的Jeanne Calment,享年122岁零164天;而最长寿的男性为来自日本的木村次郎右卫门,享年116岁零54天。

那么,有朝一日,人类消除了所有疾病,人类将能够活多长呢?

早在16世纪的时候,法国博物学家布封(Georges-Louis Leclerc, Comte de Buffon),通过对动物大量观察得出一个结论:动物的寿命长度,应该是其生长期的5-7倍。

来源: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这个规律乍一听非常有道理,例如人的生长期如果按照智齿结束生长的时间来算,应该是25岁左右,那么5-7倍,人理论上应该能活125-175岁,但是……

但是这个理论似乎不对啊!

例如我们的新主子,猫,在1岁左右就能成年,却能活10-15年,合10-15倍。又如我们的近亲,大猩猩,在12岁左右成年,只能活40岁,合3倍;

因此,单纯套用公式来预测人类寿命的极限似乎不大行

(三)

海佛烈克极限(Hayflick Limit)

1961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解剖学家列奥纳多·海佛烈克(Leonard Hayflick)发现一个正常的人类细胞群体,在细胞分裂停止前所能分裂的次数具有一定的限制。这背后的原因是,每个细胞的DNA双链像一条拉链,拉链的两端都需要一个拉链头——端粒。细胞每一次分裂时,端粒的长度就会缩短,直至缩减至一个极限长度为止。

人体内另有一种活性物质——端粒酶,能够减缓甚至阻止端粒的缩短进程。然而,端粒酶的活性在人体内被严格限制,只有在需要高速分裂的细胞,如干细胞、造血细胞、生殖细胞中,才能检测到端粒酶的活性。

这一机制的目的在于控制机体免于遭受突变基因的影响。一个代表新的例子就是在癌细胞中,端粒酶大量表达。这是癌细胞得以不断疯狂复制的原因之一。

一名1951年死于子宫颈癌的美国黑人女性海莉耶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的身上被她的医师提取了日后著名的海拉细胞(Hela Cell)。由于海拉细胞端粒酶的超强端粒保护能力,其被视为“不死细胞”,至今仍在全球各地的实验室中作为癌症模式细胞和研究细胞信号传导模式的对象。

(在某种意义上,海莉耶塔是应该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永生的人)

永生的海拉细胞正在进行复制的电镜照片

来源: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四)

用激进的端粒延长方法可能会把癌症同学请入家门。人类延长自身寿命,甚至迎来自身寿命“奇点”的路途似乎距离21世纪10年代的蓝星人还非常遥远。那么,我们这些初阶蓝星人,要做些什么才能够更好地“续命”呢?

根据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发表于2012的文章认为,影响人寿命的因素中,后天的生活方式和个体行为习惯(60%),其次为遗传(15%)、社会经济因素(10%)、医疗条件(8%)和气候(7%)。这样看来,似乎曹操大人在《龟虽寿》中吟出的那句“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又更响亮了一些。

医疗保健

报道称,无疾而终者只占目前中国总死因的10%,剩下的90%的人都是被各种疾病和意外花式带走。那么,加强自身健康意识,出现不适及时就医,切莫硬抗,尽管老生常谈,还是依旧要引以为戒的。

注意饮食

大量研究发现限制热量摄入的小鼠具有更长的平均寿命。尽管在人身上的临床研究尚不充分,但鉴于目前心脑血管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高发态势,限制热量、多吃蔬菜、少盐少油,应该成为所有人生饮食的准绳。

适当滋补

此处的滋补并非指膏方一类中药,也非煲汤一类食补,而是选择性的使用对人体真正有益的保健食品。目前看来,靠谱、安全、有效的方法如摄取膳食纤维,可以有效减少便秘和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而一些前沿性的方法,比如主动摄入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则尚在试验阶段。

2014年,来自比利时的研究人员发现,二甲双胍通过促进细胞中毒性氧分子的释放,从而增加细胞的坚固性以及寿命,最终可以缓解机体老化并且延长个体寿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于今年3月批准了美国纽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进行的1500对抗衰老临床试验,预计需要5-7年时间完成。

(五)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盈缩之期,不但在天。目前的人类,距离自身寿命的“奇点”仍然非常遥远。人类依旧要和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老对手”抗争。那么,目前尚且体健的你,是否已经有了优秀的健康习惯,来迎接人类寿命大爆发的那天呢?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本站动态栏:

截止到 2017 年 6 月 8 号上午 8:00 时,本平台关注人数为:12214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