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用于缓解慢性疼痛的有效性一直存在巨大争议。
一些研究发现针灸减少了慢性疼痛;而另一些研究则表明针灸与“假针灸”对照相比,对疼痛几乎没有影响。
针灸的生物学效应机制不明。
现代医学语境下,经络腧穴气血说毫无立足之地。
此前,研究发现,针刺有可能刺激人体内源性止痛机制,成为针灸用于缓解疼痛唯一可能的解释。
现在,美国洛杉矶生物医学研究所(LA BioMed)的研究提出一种可能的新见解,经过“适当”的手法针刺机械刺激,或电热刺激可以使“针灸点”(传统上的穴位)周围皮肤组织释放一氧化氮(NO),扩张局部血管,使得局部感觉到温暖,从而缓解疼痛。
我们知道,NO是人体血管扩张的介质之一,著名的“伟哥”就是通过这种途径扩张阴茎血管来治疗阳痿。
LA BioMed发表在循证补充和替代医学上的研究包含25名18~60岁受试者,研究人员“改进”针灸的刺激手法,首先轻轻将针灸针刺进受试者的皮肤,然后精致的拈动针灸针2分钟或直到“得气”(产生酸麻胀痛感)。随后间断地以轻柔的震动和适中速度拈动来重复加强刺激,每5分钟刺激2分钟,共计20分钟。
在另外的试验中,还对刺入皮肤的针灸针施加电热刺激。
在过程中,研究人员使用LA BioMed研发的无痛、无创性生物捕获装置,安置在上肢针灸点周围心包或肺经路径上来对局部皮肤进行生物分子采样。
结果发现,“适当”的针灸刺激的针灸点周围皮肤组织NO水平升高。
为了进一步验证他们的发现,研究人员以高频和强力刺激,即传统上所谓“泻法”重复试验,发现局部皮肤组织NO水平降低。
研究人员认为,不同的“手法”刺激引发“穴位”周围皮肤组织NO水平方向性的变化。一方面,局部NO水平升高,血管扩张,局部感觉温暖,这些都有助于解释针灸缓解疼痛的生物学效应机制;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来解释你不同研究、不同刺激缓解疼痛效果的不同。
研究人员认为,虽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证实,但是他们初步的研究结果可能揭示了针灸缓解疼痛的一种可能的新机制。
编后话:针灸刺激引发皮肤组织NO水平的改变着丝毫都不奇怪。
我们知道NO途径是皮肤组织在受到局部刺激(机械性、理化性)调节血管舒张收缩的主要的局部机制。像用力拍打、揉搓,冷热等刺激都可以引发这种改变。比如,人们的一种生活常识是,冬季冻伤后,用雪揉搓冻伤部位可以引发局部皮肤发红来改善血液循环。就是因为,人皮肤在受到15℃寒冷刺激时通过全身机制(这种机制主要涉及全身体温调节)就可以导致局部血管达到最大限度的收缩而最大限度减少散热。但是,当局部皮肤受到0℃以下刺激时,皮肤血管收缩舒张的局部调节机制开始工作,主要途径就是通过释放NO来间断性扩张局部血管,暂时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避免冻伤发生或加重。
因此,针刺这种具有伤害性的机械刺激可以激活皮肤组织NO途径血管收缩舒张调节机制也是很正常的,也绝非“针灸”特异性的,以此来解释针灸可能存在的止痛效应,具有牵强附会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