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因素体肾阴亏虚,阴液不能上承,致使心火偏亢,失于下降,出现“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证,周泽绪采用针药并用之法以达滋阴清热、宁心安神的目的。
医案
何某某,女,55岁,房地产公司会计,重庆市南岸区人。2013年9月15日初诊。
患者主诉:1年前出现颈项强痛伴头晕,由于症状较轻未予以重视。半月前因工作劳累而突发眩晕,并伴见恶心欲吐、耳鸣症状,在某三甲医院作脑部CT检查未见异常,作TCD检查提示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MRI提示颈4~5、颈5~6椎间盘突出。经口服及静脉滴注扩张血管药物等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多方打听说中医治疗效果不错,遂转求中医治疗。
接诊专家周泽绪:刻诊:现患者颈项强痛不适,体位改变时眩晕尤为明显,兼见心悸、不寐、烦躁、腰膝酸软、口干欲饮、食少纳差、小便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与治则:辨证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辨病为“眩晕”,治以“滋阴清热、养心安神”,针药并施。
选穴:针刺取穴以局部取穴与辨证取穴相结合,取百会、风池、风府、肾俞、太溪、神门、太冲穴,每日1次;温针灸百会穴、风池穴各2壮,每日1次。
中药处方:生地15g,玄参12g,麦冬12g,天冬12g,当归12g,丹参10g,党参15g,茯苓15g,酸枣仁12g,柏子仁12g,五味子12g,远志12g,夜交藤20g,桔梗10g,5剂,水煎,取汁,分早中晚三次服,日1剂。
方解:方中以生地为君,能滋阴养血、补肾养心,以清热安神;臣以玄参滋阴润燥降火,以制虚火上炎;天冬、麦冬甘寒滋阴以清虚火;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益智益脾;当归补血润燥安神;五味子益气敛阴生津、宁心安神;茯神、远志既养心安神,又交通心肾;佐以丹参益气清心、补血活血,使补而不滞,清郁热而除心烦;夜交藤以养心安神以治其标;桔梗为使药,载药上行,引入心经,又不使诸药速下。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清热、养心安神,标本兼治之功。
二诊(2013年9月20日)
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后颈项强痛基本消失,眩晕及睡眠较前改善,大约能入睡3~4小时,心悸、烦躁、精神疲惫、食少纳差减轻,耳鸣、腰膝酸软症状仍存在,并感夜间手足心热、盗汗、小便黄少、口干较明显,可见“阴虚火旺”之象仍甚。
选穴:针刺在原有穴位基础上加三阴交、照海、内关穴。
中药处方:熟地20g,山茱萸l5g,山药30g,泽泻10g,茯苓15g,丹皮12g,知母6g,黄柏6g,酸枣仁12g,五味子12g,远志12g,10剂,水煎,取汁,分早中晚三次服,日1剂。
三诊(2013年9月30日)
患者颈项强痛及眩晕症状消失,睡眠明显改善,大约能入睡6~7小时,心悸、烦躁、精神疲惫、食少纳差明显减轻,耳鸣、腰膝酸软、夜间手足心热、盗汗、夜间口干症状明显改善,后开10副中药巩固病情。随访半年未复发。
医案解读:患者因素体肾阴亏虚,阴液不能上承,致使心火偏亢,失于下降,出现“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证,周泽绪采用针药并用之法以达滋阴清热、宁心安神的目的。
针刺百会、风池、风府穴可醒脑开窍、安神定志、通督定痫,并施以温针灸,其针感及温热之力可以通过毫针直达椎动脉及其周围组织,促进炎症的吸收,缓解软组织对椎动脉的压迫,解除椎动脉的痉挛,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以消除眩晕症状。针刺肾俞、太溪,用捻转补法可达补肾填精、滋阴清热的作用,针刺神门、太冲穴用捻转泻法,可达泻心火、平肝阳的作用;再配合天王补心汤,以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二诊在睡眠改善后,加以针刺三阴交、照海、内关穴以增强滋肾阴、降心火的作用,使心火下降到肾,而肾水不寒,肾水上炎于心,而心火不亢。再予以知柏地黄汤加味治疗,共达养阴补肾、滋阴清热、巩固疗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