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堂中医门诊部小讲堂----针灸治痛经医案

作者:丹溪堂中医 2018-04-29阅读:1282次

近期研读《张缙教授针灸医论医案选》,得到了一个针灸治疗痛经的经验。原文如下:

诊治经验: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西医学把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前者又称功能性痛经,系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后者多继发于生殖器官某些器质性病变,如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慢性盆腔炎等。痛经的发生既有“不通则痛”又有“不荣则痛”。

张氏辨证强调首辨疼痛的性质,根据疼痛的性质、时间、部位以及疼痛的程度,结合月经期、量、色、质辨其寒热虚实。一般痛在经前、经期多实;痛在经后多属虚。疼痛剧烈拒按多属实;隐隐作痛,喜揉喜按多属虚。得热痛减为寒,得热病增为热;刺痛者属血淤;胀痛属气滞。绞痛、冷痛属寒;灼痛属热。治疗以调理冲任为主,并结合行气、活血、散寒、清热、补虚或泻实。

医案一

闵某,女,27岁。主诉:痛经2年,加重3个月。现病史:2年来,每次经前3~4天或经期小腹胀痛,时而加重,经卧床休息或服用去痛片可得暂时缓解。行经量少,淋漓不畅,血色紫黑有块,块下则痛稍减,小腹凉胀,憋闷不适,胸胁乳房作胀,经多方治疗效不明显。近3个月来,诸证明显加重,故来院诊治。舌质紫暗,脉沉弦。诊断:痛经(原发性痛经) 。

治疗:中板,毫针直刺1寸,用虚搓、实搓交替之搓法得气,将针尖斜向下,取气至病所手法,将针感送至阴部,后用取热法取热,此例局部有较强热感,留针30分钟。三阴文(双),毫针直刺1.2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绝骨(双),毫针直刺1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地机(双),毫针直刺1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次月经来潮前5天用针治疗。

经连续施术治疗5次后,月经来潮,诸证减轻大半。宗上法继续在第二次月经前5天施术治疗,又经5次治疗后,诸证完全消失。

按:中极穴为膀胱经之募穴,又是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交会穴,能统治足三阴经病症,可调肝脾,和气血。绝骨穴为八会穴中之髓会,可泻肝胆郁火。地机穴为脾经之郄穴,可调脾利湿,通络活血。诸穴相配合用,可达到活血化痰、理气止痛之目的。此例少腹凉胀,舌质紫暗,脉沉弦为寒凝之象,故用取热法奏效。

案例二

王某,女,34岁。主诉:痛经11个月。现病史:11个月前,因正值月经期生气而得。此后每次月经期间小腹胀痛,两胁窜痛,严重时小腹呈阵发性剧痛、拒按,行经量少,淋漓不畅,经色紫黑夹有血块,经前白带量多。平时易怒,遇事易于激动生气,面部色素沉着,舌有淤点,脉沉涩。曾用药治疗无效,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子宫后倾,左侧附件增厚呈条索状,右侧正常。诊断:痛经(附件炎,继发性痛经)。

治疗:关元,毫针直刺0.8寸,用盘法得气,闭其上气,针尖向下,针感送至阴部,留针30分钟。间使,毫针直刺0.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三阴交,毫针直刺1寸,得气,闭其下气,开其上气,针尖向上,用白虎摇头手法,通关节,将针感送至小腹部,留针30 分钟。

疗效:治疗2次后,第一次月经期间小腹及两胁胀痛减轻,月经过后治疗2次,至第二次月经期间小腹及两胁胀痛明显减轻,仍腰部酸痛,月经量多已无血块。共治12次痊愈。

按:本病的发生与冲任、胞官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官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常见的证型有肾气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淤、寒凝血淤和湿热蕴结。

痛经的治疗原则,根据“痛则不通”的机制,主要是以通调气血为主。问使穴乃是厥阴经之经穴,三阴交穴乃足三阴经之交会穴,两穴合用可起到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