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或取侧掌,微握掌,腕关节稍向下屈,于第1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即是。
【刺灸法】:直刺0.3~0.5寸,局部胀痛;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挑治;艾炷灸3~5壮;艾条灸3~5分钟。
【功效】:清宣肺气,清热利咽 此穴为肺经荥穴,五行属性属火。“荥主身热”,故此穴具有清肺泻火,清宣肺气的作用,可治疗风热犯肺,或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所致的咳嗽气喘、胸闷胸痛;肺热灼络之咯血;热郁咽喉之肿痛;热邪壅滞,肺金不呜之失音等。因此穴位于手掌部,有循经远治的作用,可疏经通络,治肘臂挛痛;亦有近治作用,可治手指挛痛,指麻瘫痪。
【主治病症】:
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发热、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症;肘臂手指挛痛,指麻瘫痪;小儿疳积等病症。
【配伍】:
咳嗽:鱼际、大椎、合谷、外关、列缺(《针灸学简编》)。
咯血:鱼际、尺泽、太渊、肺俞、膈俞、三阴交(《针灸医案集要》)。
寒热:鱼际、风池、少海、少冲、合谷、复溜、临泣、太白(《神应经》)。
头痛:鱼际、风池、腋门、中渚、通里(《针灸资生经》)。
咽喉肿痛:鱼际、太溪、照海(《针灸学讲义》)。
失音:鱼际、合谷、间使、神门、然谷、肺俞、肾俞(《针灸集成》)。
厥心痛:鱼际、太渊(《灵枢·厥病》)。
肘臂挛痛:鱼际、尺泽、肩髃、小海、间使、大陵、后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狂易:鱼际、合谷、腕骨、支正、少海、昆仑(《针灸甲乙经》)。
霍乱逆气:鱼际、太白(《针灸甲乙经》)。
《灵枢·热病》: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
《灵枢·厥病》: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则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
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
【定位】:足背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此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功效】:清胃热,化积滞。
【主治病症】:
①齿痛、咽喉肿痛、鼻衄、扁桃体炎等五官热性病证。
②热病。
③吐酸、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胃病证。
④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古代记述:齿痛,鼻衄,口歪,口噤,口臭,胃热上冲,喉痹,腹胀满,肠疝痛,泄泻,赤白痢,便秘,足背肿痛,发热,烦躁,嘈杂,食不化,胫痛不可屈伸,疟,不嗜食,恶食,小便出血,小腹满,石蛊,寒疟面肿,肠鸣,瘾疹,耳鸣。
近人报道:牙痛,三叉神经痛,急慢性肠炎,肠疝痛,脚气。
【配伍】:
牙痛、扁桃体炎:内庭、合谷。
口歪:内庭、地仓、颊车。
热证:内庭、太冲、曲池、大椎。
胫痛不可屈伸:内庭、环跳。
厥逆:内庭、章门。
小腹{16}胀:内庭、临泣。
睛痛:内庭、上星。
【歌诀】:
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
瘾疹咽喉疼,数欠及牙疼,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临床运用】:
现代报道摘录
小儿吐乳
取双侧内庭穴,徐徐捻转进针0.2-0.5寸,得气后加速左右捻转,不留针,每日1次。
腹股沟急慢性疼痛
用30号1寸毫针,直刺,得气后用捻转泻法,针刺左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针刺右侧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频频捻针,当疼痛缓解时留针20-30分钟。
【刺灸法】:针用泻法,强刺激,得气后持续行针3-5分钟出针,大椎穴可用透天凉手法,曲池、少商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功效】:疏风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本方用于温病初起,邪袭于表,卫气被郁,肺气失宣。症见发热无汗,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主要治疗风热型流感,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风疹,麻疹初起,经加减还可治疗乙脑,流脑,腮腺炎,疔疮疖痈等疾病初起阶段,出现卫分风热证者。【加减】:若恶寒明显,无汗头痛加风池穴,太阳穴;体温较高者加十宣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口渴,咽干痛加照海穴;疔疮疖痈初起可用本方治疗,并取患侧灵道穴之后2.5寸向内侧约3分处。用小艾炷直接无瘢痕灸50壮,一次即可肿消痛止,但须再灸2-3壮;腮腺炎可用本方治疗,并加用灯火灸角孙穴、曲鬓穴、翳风穴。注意:透天凉手法:透天凉手法:
透天凉也是最重要的复式补泻手法之一,在施术过程中应用此法,患者常有针下寒凉的感觉,由于此法能起到泻的作用,故称凉泻法,又名透天凉;透天凉,针刺手法名。出《针灸大全》。其法将预定针刺深度分为浅(天部)、中(人部)、深(地部)三层,操作时,由深至浅,每层紧提慢按六次,如此反复几遍(称几度),至病人自觉某一局部或全身有凉感时出针,不揉闭针孔,有泻阳退热的作用。
针刺手法:
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下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提至上1/3即可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天凉法,直至病人有凉感。
常用的操作方法有以下两种:
第一、针刺入皮下后,继续深入直达下三分之一部(地部),用慢按紧提法提插六次;再退针到中三分之一部(人部),依上法慢按紧提六次,;最后将针退至上三分之一部(天部),又慢按紧提六次;然后将针一次进到下三分之一部(即从天部一次插到地部),再如前法操作。自深层到浅层三退三进(实际上是九退三进),此为一度。可反复操作至病人觉到针下有寒凉感为止。出针时摇大针孔,不闭其穴。应用此法也可结合呼吸补泻之泻法,即在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退针。
第二、用捻进或速刺法将针刺入穴位,先深后浅,先令气至,在患者感觉麻胀的基础上,将针向上提出一至二分,随后右手拇指向后,边捻边提,三退一进,每操作三次为一度,一般操作三到五次后患者就会有凉爽感;若无,可依前法重复施术,出针时摇大其孔,不闭其穴。如遇感应迟钝者,可配合呼吸补泻,令其口吸鼻呼,吸气入针,呼气退针,亦可施刮针术,用拇指爪甲向上刮针20-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