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天气炎热时候就很容易得湿疹、长痤疮、面部出油。那么告别了高温潮湿的夏季,自己的湿疹、口腔溃疡、面部出油终于要好起来了?真的是这样吗?
中医:秋冬湿热不降反升
事实上,虽然这些症状与高温的夏季有着紧密的关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体内湿热过重导致的。秋冬因为天气寒冷,很多人在秋冬期间都会进补,进补不当也会导致湿气过重。
我们可以对着镜子自检,以下几点都是体内湿热的表现:
口中黏腻,舌苔厚腻、红而胖达,口干口苦不爱喝水,四肢乏力,困倦思睡,小便浑浊,大便黏腻不畅,面部油脂分泌过旺,面部眼皮肿胀,感觉不清爽,体态较丰满,面色淡黄或发暗,没有食欲。
“湿非一病、百病兼之”。因为湿热在体内排不出去,所以就会找各种发泄的出口,因此就会有多样的外部症状表现。湿热如果一直得不到祛除,久而久之可能会引发脂肪肝、哮喘、高血压、痛风和一些并发症。
湿热交织更需调理
湿和热是两种不同的邪气,交织在一起要比单独一种的调理更复杂。所谓“湿热相煎,如油裹面”,是说湿与热结合在一起就如同油入面,会缠绵不休。试想一下,把油和面和到一起再分开是何等困难!
湿热体质不宜进补太过
爱吃辛辣、肥腻,喜欢饮酒;经常熬夜、失眠;心情不好、抑郁或脾气不好;长期服药。以上这些生活习惯都容易造成湿热太过。
尤其到了秋冬季,天气转冷,到了进补的时节,但并非所有的体质都适合进补。例如湿热体质的人,滋补不当,滋补过度就相当于火上浇油,本来体内已经够热了,脾胃运化不开,只会更加重湿热症状。
祛湿除热应该这样调理
湿热体质的人,需要从调理自己的生活习惯入手。少吃辛辣、甜食、冷饮等,像牛羊肉这类的高热量食物也不宜多吃;平时还要放松心情,保证充足的睡眠。
食疗方面,中医认为:湿热困脾,累及肺肾。因此想要达到祛湿效果,还需兼顾这几点:利水渗湿 + 健脾 + 强肾
利水渗湿是基础,将多余的湿气排出体外。但湿气重的人普遍脾脏功能不好,单独食用一些祛湿食物,偏寒凉,易伤脾胃。而脾运化水湿,所以祛湿同时也要健脾。脾脏好了,自身运化水湿的能力变强,湿气也就容易排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因此光健脾还不够,脾胃与肾相互依存,肾好了,脾才会更好,所以要兼顾补肾。
同时兼顾渗水利湿、健脾和强肾,老祖中用1个食疗方子搞定
马齿苋薏仁茶——马齿苋、薏仁、芡实、赤小豆、淡竹叶、槐米、绿茶7种
做法:取新鲜马齿苋3克,剁碎备用,薏仁3克炒熟,加上其他食材各2克,捣碎后入锅加清水煮1个小时,趁温热时候饮用,上班族没时间还是建议买一样配方的茶包用开水冲泡后喝。
作用:马齿苋入心、大肠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治痢的作用,临床用于湿热或热毒引起的痢疾、热毒疮疡;薏仁归脾、肾、肺经,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排脓消痈,.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湿温等症;赤小豆归心、小肠经,利水消肿,利湿退黄,消肿排脓;芡实入脾、肾经,益肾固精,健脾止泻,袪湿止带;槐米止血凉血;淡竹叶入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绿茶有助于利尿解乏,茶叶中的咖啡碱可刺激肾脏,促使尿液迅速排出体外。
从以上各种食物的作用可以看出,这些成分既能健脾祛湿,又通肾经,固肾强肾,面面俱到,是一个祛湿的绝妙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