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摄”,适应春夏交替的需要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眼下,正临春夏交替。这个时候,古人会怎么做?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对春、夏、秋、冬四季应该注意的事项,有一个明确的交代:“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如果不适应季节变化,不能顺从时令,对健康非常不利:“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黄帝内经》这样的说法一般人可能看不明白,被古人说玄乎了,其实就是四个字“适应变化”。
从古人笔记上所记来看,古人会主动调整作息,调理饮食,以最好的状态,适应季节交替,迎接夏天的到来的。这一做法,古人谓之“调摄”。
“调摄”,实是古人的养生之道。如何调摄?明人戴羲《养余月令·三月下》中有这样的说法:“季春之月,万物发陈,天地俱生,阳炽阴伏,宜早卧早起,以养脏气。时肝脏气伏,心当向旺,宜益肝补肾,以顺其时。”
(养生论道)
《养余月令》中所列“调摄”秘方有19则,所列“药饵”有11则,计30则,很管用的。三月份是桃花盛开的时节,有些地方流行谷雨“洗桃花水”的风俗 。而在调摄上,古人也有使用桃花的案方:“初三日,采桃花浸酒,饮之,除百疾,益颜色。”
对普通人来说,在饮食调理上,三月最宜之事是多食野菜时蔬。
在北方,有“食香椿”的风俗,称“(谷)雨前香椿嫩如丝”。在南方,南北朝时就有“鼠曲和粉 以厌时气”的传统。
(香椿发芽)
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三月三,“取鼠曲汁蜜和为粉,谓之龙舌X[fàn](造字:“米”旁“半”),以厌时气。”就是采摘鼠曲草,用蜜汁加粉调和,做成的一种饼团,又称“龙饼”。也有的地方,“用黍曲和菜作羹。”
此外,有的地方流行取树叶汁做饭的风俗。据清乾隆《宁德县志》,福建宁德一带,“乡间以Y(造字:“木”旁“兄”)木叶捣汁染饭,俗传食此长年,即青精饭遗意也。”
在岭南、西宁一带,则是另外的做法。据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当地“岁三月以青枫、乌柏嫩叶浸之,信宿以其胶液和糯,蒸为饭,色黑而香。”
其实,暮春之时正是青黄不接之际,在古代,民间食蔬饭不仅仅是为了调摄,换口味,增食欲的需要,还有一重要考虑——为了节省粮食,度春荒。今天的物质生活富足,不再饿肚子,大家恐怕都想不到这点了。
据清光绪十八年《邹县续志》,在山东邹县一带,就有三月“食榆钱、榆粥、榆饼”之俗。无粮时野蔬直接当粮吃,民国二十四年《怀柔县新志》称,北京怀柔一带,“每候榆柳芽发,采以代谷。”
(茶山春色)
至于三月“采茶”、“喝茶”风俗,大家都知道,不必赘言。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清明前新茶已上市,但古人更重视“谷雨茶”。《养余月令》引《养生仁术》称:“谷雨日,采茶炒藏,能治痰咳及疗百病。”
除了饮食上的调摄,还要注意调整好休息状态。
春夏之交与夏秋之交、秋冬之交、冬春之交,对作息都有不同的要求。在眼下的时节,强调早睡早起,此即《黄帝内经》上所谓“夜卧早起”,意思就是天黑了就上床睡觉,不要贪图夜生活,早点起来。
早睡可以理解,春秋天最困了,为什么又要求“早起”?原来晚春初夏的气温最适宜晨练。早早起来,“广步于庭”,在庭院里走走,会觉得特别地清爽、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