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是中医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赵老于脉诊最为重视,也最有研究。赵老的祖上三代为皇宫御医,精于脉诊,为家传之学。其父文魁公有《脉学》遗稿,详论脉法之精奥。
赵老历经60年之临床验证,将其脉法整理为《文魁脉学》,公之于世。其有见解独特,不同于世说者,约有以下几点。
从病机的角度分类脉象,提出诊脉八纲。
传统的脉象分类方法虽各自不同,但大都失于简略,如分为阴阳两类,或七表、八里、九道之分。赵氏所提出的诊脉八纲是以脉象所主的主要病机为依据进行分类的。其内容如下:
表脉:浮。
里脉:沉,牢。
寒脉:迟,缓,结,紧。
热脉:数,动,疾,促。
虚脉:弱,微,散,革,短,代。
实脉:实,长,滑。
气脉:洪,濡。
血脉:细,弦,涩,芤。
这种脉象分类方法是以丰富的临床诊脉经验积累为基础的。其优越性在于有利于从脉象分析病机,脉象一明,其病机便了然于胸中。如脉洪滑且数,便知是气分实热证。因洪主气病,滑为邪实,数则主热。由此可见,诊脉八纲的提出,有其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提出浮、中、按、沉四部诊法。
传统的诊脉只讲究浮、中、沉三部诊法。赵老则根据其家传和经验提出诊脉须察浮、中、按、沉四部。轻手即得为浮部,稍加力为中部,再加力为按部,重按至骨为沉部。
在温病诊断中,浮中按沉与病变的卫气营血分别相应;在伤寒,浮主表,即太阳病,中部主阳明少阳,按沉主三阴病;在杂病,浮中部反映功能的变化,按沉部反映实质的情况。
如某病人表现为倦怠乏力,诊脉浮中部濡软,是气虚之象,但按沉部弦细滑数,则说明肝热内郁,外为湿邪所阻,切不可作气虚而投补剂。赵老认为,临证诊脉当注重按沉部,凡诊脉按沉部有力者,多为邪实,不可浪补。以为要诀。
强调详察相兼脉象。
临床所见,一病一脉者殊少,绝大多数是几种脉象相兼出现,这就增加了诊脉的难处。所谓“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大约主要是由于复合脉象所致。
按传统脉象有27种,诊脉又须分别寸关尺和浮、中、按、沉四部。这样组合起来,何止千百种复合脉象。幸而脉象主病有一定之规律,浮中按沉也各有所主,寸关尺则分属五腑六腑,这就为探讨复杂脉象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
赵老总结其丰富的诊脉经验,在《文魁脉学》中提出了800余种相兼脉象,分别分析其所主病机,拟定治法,为临床诊脉论病提供了借鉴。
虽说这样研究难度很大,非富于诊脉经验者难窥其奥妙,但毕竟为脉学研究揭示了一条路径。况欲其繁则繁,相兼脉复合脉不可穷尽;欲其简则简,但求按沉以定其本。则又可谓执简驭繁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