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就怕这味药!老祖宗的好东西,咱不能丢

作者:精诚名医汇 2018-03-24阅读:1678次

本文理论依据:《本草纲目》、《本草思辨路》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今天为你说上一病,这就是高血脂。

血脂高了,虽然不痛不痒,但时日一长,就可能诱发动脉硬化等多种疾病。所以,现代医学把高脂血症作为“三高”之一,为心脑血管健康的大敌。

血脂高了怎么办?在这里,我们想和您聊一味中药。它是对单方治疗高血脂的杰出代表。这就是妙用“萆薢”。组方如下——

准备萆薢适量,研为细末,装好备用。每次服用5克,每天一次,温开水送服即可。30天为一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

这个办法源于哪里呢?源于《上海中医药杂志》,刊发的时间为1988年,即30年前。根据报道,此方治疗高胆固醇血症36例,显效18例,有效11例,改善4例,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平均下降2.79毫摩尔/升。此法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56例,显效23例,有效22例,改善7例,无效4例,甘油三酯平均下降1.60毫摩尔/升。这样的结果,是相当令人振奋的。


和此法类似的,还有一则方法,由近贤郭子光、熊曼琪等人在其所编著的《现代中医治疗学》里收录,是每次用萆薢5克,每日三次,效果同样显著。而且,作用相对持久,未见任何副作用。

好了,现在让我们放下这中药萆薢不提,转而说一说高脂血症。

现代医学认为,高脂血症,是一种代谢性疾病。说到代谢,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和多个脏腑有关系。其中最为要紧的,是我们的脾。脾将水谷化作精微物质,然后疏布于全身,成为精、气、血、津,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人体水液的吸收、疏布和排泄,也离不开脾的“幕后指挥”。就连大肠对糟粕的传导,也离不开脾的帮助。据此,古人说,脾主运化。这“运化”二字,作为古人极其重视的动词,和“代谢”实在是有几分相似。如果脾的运化能下降,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水谷精微不能生成血液,相反成为痰浊淤积在脉道里,这就形成了痰湿内盛型的高脂血症。

看官须知,这种类型的高脂血症,在日常生活中是最常见的。其主要表现,就是血脂增高、形体肥胖、肢体沉重、舌淡红而苔白腻。当然,脾肾亏虚、血淤痰浊、肝气郁滞等,也会诱发高脂血症。这就容日后我们为您慢慢谈了。您关注订阅号即可。

萆薢用于治疗高脂血症,主要针对的,就是这痰湿内盛型的患者。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萆薢。


萆薢,性味苦平,入肝经、脾经和膀胱经。这萆薢有诸多用途。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化浊”。怎么理解呢?萆薢,入脾经,味苦,苦能燥湿,而脾又喜燥恶湿,所以萆薢可以帮助脾胃来化解湿浊、湿气。这一点,《本草纲目》说得好“漩多白浊,皆是湿气下流,萆薢能治阳明之湿而固下焦,故能去浊分清”。正因为萆薢可以化湿浊,所以它常被用于治疗膏淋、带下等湿邪所致的疾病。

就高血脂而言,既然脾不能化湿浊是致病因素之一,那么萆薢入脾经,燥而化湿,当然也就可以帮助我们降血脂了。对于这一过程,《本草思辨录》里面总结提炼出四个字,特别形象,叫做“化阴伸阳”。脾阳升,阴浊化,血脂自然也就下降了。

所以说,萆薢治疗高血脂,是一件比较靠谱的事情。无论是从药性分析,还是从临床实践来看,都行得通。因此我们撰文把它介绍出来。

当然了,虽然现代临床对它没有发现副作用,但是就其药性来看,没有湿热的人,以及肾虚阴亏的人,最好不要服用。萆薢毕竟是一味中药。是中药,就必然有其偏性。这是我们必须顾及的。

由此可见,祖国传统医学,有不少宝藏值得我们挖掘和整理。认识它们、领会它们,不仅对我们有益,更是对国学文化的传承。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