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气一陷,百病将现:站起来就迷糊,原来是因为它

作者:精诚名医汇 2018-04-24阅读:419次

(本文为原创文字,请抄袭者自重!)

本文理论依据:《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今天为您说上一个症状,在很多人身上常见。这便是:一站起来就头晕迷糊。

这样的现象,在不少因为工作需要久坐的人身上常见,另有一些老年人也会常有此类感受。一般来说,这种体位变化所导致的眩晕,多为暂时的、一过性的,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消失。症状消失后,其人一切如常。这多为体位性血压改变所致,并无大碍。

但是,有一部分人,头晕迷糊的现象持续很长时间,伴随眼前发黑,有一点欲呕的感觉。而且,不光是久坐、久蹲之后站起来。就连躺下以后坐起身来,也会感觉到天旋地转、头晕不已。更有甚者,因为头晕而不能排便、吃饭。什么时候会好受些?就是平躺的时候症状缓解。

如此光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这个时候,我们还是需要说两个字——“中气”。

“中气”这个概念,近几天本订阅号详细和您说过多次了。为什么要反复说?因为它对于我们人体实在太重要了。“中气”者,中焦脾胃之气也。脾胃,乃是气血生化之源,也是一身气机升降的枢纽。用中医的观点看,很多杂病,都要从调补“中气”的角度入手治疗。近贤国医大师李振华先生所著《中华传统脾胃病学》,将和脾胃相关的疾病,归纳为多达四十多种。这足见“中气”对全身的影响了。


前面所述的头晕迷糊现象,就和中气虚弱有关系了。

怎么理解呢?

看官目及《脾胃论》就知道了。李东垣在这部书里有段话说得好:“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其始病便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情嗜卧”。这段话说明脾胃有疾,可以引发头晕倦怠。简单说,我们的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在脾的作用下被疏布到心肺、头面、四肢百骸。如果我们的脾功能不好,则水谷精微疏布失职,头面不荣。其次,我们的脾主生化气血。气虚,是脾功能衰弱后最容易导致的局面。气为血帅。气虚,血亦不能随之上濡头面。总而言之,脾胃虚弱,则清阳不展,于是发生眩晕。这样的人,往往伴随乏力、懒言、食欲不振、胸闷腹满、便溏、舌质淡等中气不足之象。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形象地理解:站起身来头晕,乃至坐起身来也头晕的人,就是“中气”虚弱,无法将气血“顶”上头面所致。

那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又要说到之前我们反复和您提过的古方——补中益气汤了:

黄芪15到20克,甘草5克,人参10克,当归10克,橘皮6克,升麻3克,柴胡3克,白术10克。此等用法用量,我们择选自《中国名方全书》。

这张古方,出自《内外伤辨惑论》,也有人认为出自《脾胃论》。无论怎样,它都是名扬千古的补益剂。作为专补中气、升阳举陷的名方,它的功效十分广泛。、

它是如何帮助我们补益中气的呢?再为看官赘述一遍。这里面,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四味药均可以健脾益气,乃是补益中焦的要药。橘皮行气,使得所补之气不至于壅滞。当归补血,使得所补之气有所依载。气属阳,血属阴。欲求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因此,补血,乃是补气的重要手段。柴胡和升麻,可以升举下陷之清阳,如两指大手,将中气高高、稳稳地托举起来。如此一来,中气得以补充和升举,头晕迷糊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了。

当然了,说了这么多,本订阅号可不是鼓励看官自己配药吃去。我们的初衷,乃是带领大家感受中医学理论,对具体疾病的认识方法和调治之道。这些作为国学精华,是值得我们认真探索和揣摩的。深悟其中,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好处。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年轻的时候就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中气”,不做损伤脾胃的事情。这些事情,包括饮食冷热不均、饥饱不均、时间不定等等。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长期艾灸中脘穴、气海穴、足三里穴等,来培补中焦之气。这些都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文中方剂,看官需要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应用。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