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赵秉德教授
众所周知,湿气是中医的一种说法。中医认为自然界中气候潮湿、食肉等是湿气的来源,湿邪过重则易伤阳气。从临床表现看,身体内有湿气的话,整个人都会没精神,还容易出现头昏、乏力、食欲不振、水肿等症状。因此,及时的排出身体内的湿气是很有必要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湿气吧!
湿气重,身体会给我们发出什么信号?
1、全身乏力
这些困乏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因为“湿生重浊”。
2、痰多
“湿痰内盛,上犯肺系,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痰湿停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痰湿阻膈,气机不畅,痞闷不舒;痰湿留注,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
3、肥胖
许多年轻的女性,体重不断增加,控制饮食也不能解决问题,借用患者话说:“喝水都长肉”。
其实,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水液的代谢与肺、脾、肾三脏有密切的关系,当三脏功能异常时,水液在体内的代谢就会出现异常,轻则体重增加,重则出现浮肿。许多人长胖,并不是脂肪增加,而是水液内停所致,称为“水肿胖”。
4、口水多
体内湿邪过重,还会淹没五脏六腑,充斥于脏腑经络。五脏化生五液,就会通过五液的形式来排泄,患者就会表现为五液过多。
《黄帝内经》说:“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汗为心液,鼻涕为肺液,泪为肝液,涎为脾液,唾为肾液。
这些症状是身体受不了湿气的侵害而向我们报的警,但由于不是太严重,很多人觉得没什么,就不了了之了,可不知道的是,湿气的特点是隐蔽而缓慢,隐藏在人的身体里一步一步地迫害人体,对人造成巨大的伤害。但湿气乃万病之源,存在的很多疑难杂症都是湿气造成的,所以,祛湿刻不容缓,我们必须把祛湿提上日程!
4个“祛湿开关”
1、足三里穴:调脾化湿开关
取穴:足阳明胃经合穴,乃保健要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方法:用大拇指按压或顺时针揉按穴位5-8分钟,局部有酸胀感效果佳。
功效: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除具有调理脾胃、疏风化湿功能,还能补中益气、扶正祛邪,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2、中脘穴:利湿健脾开关
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
方法:用指端或掌根作用于穴位,顺时针揉按2-5分钟。
功效: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运化失调,均可取中脘为主进行调治。
3、曲池穴:泄湿排热开关
取穴: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完全屈肘时,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处。
方法:以大拇指指腹点揉此穴2-5分钟,亦可用四指并拢,拍打此穴,以局部皮肤微红为度。
功效:曲池穴是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地,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以清利湿热,调理大肠气血,对“湿热”引起的荨麻疹、急性胃肠炎效果很好。
4、丰隆穴:祛湿化痰开关
取穴:足阳明胃经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方法:用大拇指或食指间关节点按该穴3分钟,然后顺时针揉按穴位约5分钟。
功效:对脾胃两大脏腑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是除湿祛痰的主要穴位,并有调和、胃气、补益气血、醒脑安神等功效。
需要提醒的是上述方法虽然对于湿气有一定的预防和抑制作用,但不能完全清除体内的湿气,而且花费的时间会很长,对于一些工作忙碌,体内湿气重的朋友来说,这样的方法就不是很合适了。
千寒易去,一湿难去,中药膏滋祛湿有神效
祛湿临床常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肖`.`淑`.`之·.清``.湿..`饮 &,来源于中原地区肖氏家族,距今有200余年的历史,按照几百年传承的古法熬制,它含有薏苡仁、茯苓、赤小豆、鸡内金、芡实等二十四味上等药材,经过“三煎三榨”后再慢火熬制,最后以蜂蜜收膏制作而成,上等膏滋有“滴水成珠”的效果,膏方64倍浓缩且保留药材精华,比普通茶饮更易吸收,食用方便,口感润滑。能够起到健脾利湿,消肿解毒,祛除体内湿气的作用,百余年来收效良好,其功效得到了医学界的一致好评,已经于2011年被收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授予其《中华老字号》证书。很多外国患者也慕名前来在网上咨询,但是因为距离较远,仍然存在邮寄的问题。对于国内的患者来说,还是很方便的,足不出户上网都可以找到。
生活中应注意什么:
1、晚上应稍关门窗
室内通风固然重要,但在夜间为了避免降温雨天等的天气变化,晚上休息时尽量关闭窗户,避免受凉。
2、养成午休习惯
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适当午休,时间不允许时亦可闭目养神数分钟。适量的休息,可以减轻上午工作中的疲倦,让接下来工作充满活力。
3、少吃生冷食品
平日喜爱冷饮、冷冻水果等,都会对脾脏的正常运作造成影响。应注意少吃生冷食物,特别夏季的饮食也应尽量避免,多吃绿豆、薏仁、冬瓜等清淡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