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每天花一分钟按这6个穴位,去除所有湿气

作者:健康养身讲堂 2017-07-10阅读:3505次

湿气,是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字眼,但是却又是那么地捉摸不透,因为它不像一般的疾病,症状明显,但又能药到病除。它更多地是潜伏在我们的体内,虽不直接损害我们的健康,但是会带来其他的疾病。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

1800多年前,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伤寒论》中说:“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就是说发烧的人虽然体温很高,身上反而感觉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体内寒气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此时再用抗生素等寒凉药物输液消炎退烧,会把外在的一些寒湿之气直接带进体内。(我们不都是这样做的吗?)

张仲景是《伤寒论》的作者,在他那个时代人们忍饥受冻,疾病以寒邪为主,用热药就可以直接对治。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反而是外寒跟内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湿邪。真正的寒症并不多见,主要是以湿邪为主。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换句话说,阳虚的时代是湿邪在作祟。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现在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

现代人是生活在一个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环境中,对四季的感觉越来越不分明。夏天该出汗的时候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淤积体内;冬天烧暖气,穿件单衣还冒汗,阳气外越,藏不住精气。(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人体在这种环境的状态下最容易生病,皮肤开合的功能下降,抵御病邪的能力越来越差了,极容易导致体内湿邪堆积,造成阳气虚衰。湿邪对人体的伤害,比寒邪还要大。

一级寒湿:在表皮

症状:皮肤骚痒,长湿疹 →(灸7次以上效果明显)

艾灸取穴:风池、足三里、血海、曲池、肺俞。

二级寒湿:在肌肉

症状:酸,困,累,乏,如肩颈肥厚,酸困,腰酸乏力,关节酸困 →(艾灸30次以上效果明显)

艾灸取穴:脾俞、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

三级寒湿:在骨骼,即是骨寒湿

症状:肩周炎,颈椎病,肩痛 .硬,腰痛,风湿关节炎,变天关节就痛 →(艾灸40次以上效果明显)

艾灸取穴:肩周炎:肩髃穴、肩髎穴、肩井穴、压痛点、天宗穴;颈椎病:颈四椎旁、大椎、肩中俞、中渚;老寒腿:血海、阳陵泉、悬钟、压痛点。

四级寒湿:在脏腑(子宫、卵巢、睥胃、肺)

冬病夏治,养生最佳的季节是夏季,错过一夏,再等一年→(艾灸60天以上有改善)

艾灸取穴:关元、子宫、归来、三阴交、气海等。

五级寒湿:在身上(肿瘤)

症状:肿瘤,切了又长,长了又切的

当体內"寒湿气"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身体"凝"的现象;"凝"的意思是循环慢和代谢慢;身体容易酸痛。

然后就会发生於堵,"淤"的时间长了,会怎样?

会长瘤,长"瘤"也不可怕,怕的是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容易变异形成癌症,这是个很恐怖的事情,那就不要等了。

如何诊断自己身体是否有湿气呢?

1.大便粘稠难冲掉、大便不成形:中医认为,湿气粘腻性让大便粘稠、粘马桶难冲掉。而大便不成形即便溏,说明大肠有湿热。由于饮食不规律导致脾胃受伤了,所以运化功能就打折扣,此时再大鱼大肉地胡吃海塞,只会生湿助热,让体内湿邪过盛。

2.舌苔白厚、舌苔黄腻:如果舌苔发黄发腻,粗糙或很厚,说明体内有湿热;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说明体内有寒湿。

3.小肚子大:小肚子也叫做“湿气肚”,有了这种湿气肚,不管你的身体再瘦这种肚子也是很难减掉的,另外还有其他症状,比如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动则汗出、肢体沉重等,这是“当下的胖子”。然而肚子大还怎么减都瘦不下来,真正的元凶在这里--湿气!必须要清除体内的湿气才行。

4.头脸爱出油:体内湿气重的人头发就爱出油;而且无论是冬夏,摸上去能感觉到腻腻的。

5.睡觉留口水:成年人流口水也是脾胃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常见于脾胃运动功能减弱、水湿停留、脾胃湿热或胃里存食下降、胃热上蒸,即所谓的“胃不和则卧不安”。

6.耳内湿:耳内湿又叫油耳朵,就是总感觉耳朵里面总是湿湿的,用小指一碰,油油的。

7.口臭:中医认为:“胃气不降、浊气上升”。而这种 “浊气上升”就会产生口臭。

8.脚臭:汗脚就属于“湿”的范畴,脚特别臭的人是因为脾大,而脾大则是由于脾脏积湿,脾湿热的时候,脚就会出又黄又臭的汗,就形成了“汗臭脚” 。

湿的存在有三个因素

一.因为吃了过多的油腻物,消化不了,堆积成湿;

二.虽然没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点儿就腻住了,也会成湿;

三.还有就是环境、季节因素的影响,比如四川多湿,那里的人不吃辣椒就会不舒服。比如夏天,很多人体内都会有湿,身体会变得很重、很懒。

《素问·天元纪大论》:"太阴之上,湿气主之。"湿邪。

《灵枢·水胀》:"此皆尝有伤于湿气。"湿性粘滞重浊,易伤阳气。

6个穴位帮你“无湿一身轻”

都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除湿不湿一朝一夕的事儿,生命君综合专家观点,教你一套除湿的“葵花点穴手”经常按身上这6个排湿位,把身体湿气排出去。

1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外膝眼和外踝尖连线的中间点。它对脾胃大五脏六腑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是除湿祛痰主要的穴位,并有调理胃气,补益气血,醒脑安神等功效!

2阴陵泉: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取穴时顺着小腿内则往膝关节方向摸,膝窝下凹陷处即是,这个穴位能健脾益气,促进脾运化水湿,经常按揉阴陵泉可健脾化湿,解决体内有“湿”或者是水肿的问题。

3.中脘穴:位于附腹中线上,肚脐上4寸,即胸骨下端于肚脐连线点,是胃的经气汇集之处,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运化失调,均可以取中脘穴进行治疗。

4.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髌骨下缘往下4横指。胫骨外侧1横指.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位,有疏风化湿,调节机体免疫力,调理脾胃的作用!

5复溜穴:位于小腿内踝和跟腱之间向上3指宽处。“复溜”以此中,“腹”是反复,溜,是悄悄的散失,指肾经的水之在此蒸发上行,按揉复滞穴能刺激他使水分代谢正常。

6曲池穴:曲池穴位于肘关节,弯曲胳膊肘时,肘横纹末端的凹陷即是。曲池穴是大肠的湿浊之气聚集的地方,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以清理湿热,调理大肠气血,对“湿湿热”引起的麻疹,急性胃肠效果很好。

按摩手法:找到这6个穴位,艾灸,刮痧都能起到除湿的作用,不具备条件的人也不能急,生命君教你怎么用手指揉穴位除湿防病。

操作手法:拇指或者食指腹按压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压,边按压边揉,以产生酸,涨感为好,每次按揉10秒后,渐渐的放松,每个穴位上重复这个操作6到9次每天按摩2到3次!即可。

【穴位足贴】也就是我们现在朋友圈转疯的酵素足贴,是目前唯一一款生姜粉经过一年发酵的时间提炼而成的,据载:此膏可治先天不足,后天亏损,骨痿身瘦,阳气虚弱;以至腠理不密,易受风寒,常多疾病。若常贴涌泉穴,兼贴肾俞、关元穴,不但终身永无寒湿、脚气、瘫痪之症,而且能防病保健

需要了解和使用的读者可以加微信:1945597400备注: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