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捏脊有奇效,要懂“捏”字诀!

作者:老师说养生 2017-07-12阅读:1248次

在遥远的古代,中医国手给我们留下了一种养生祛湿的推拿疗法,它就是捏脊法。捏脊能够调理脏腑的气血,增强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祛湿效果。所以,捏脊,不但是在“按摩调理”我们的五脏六腑,同时也在帮我们祛湿。

那什么叫捏脊呢?

“捏脊”其实就是按一定的方法用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因为这样对治疗“积滞”一类病症效果特别好,又称“捏积”。捏脊法最早见于晋朝著名养生家、医学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此法从明代后期起广泛流传于民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捏脊”是相对部位来说的,“捏积”是相对功效来说的。由于捏的部位又是华佗夹脊穴所在,所以还叫“华佗捏脊法”。

那要怎么捏脊祛湿呢?

1、被捏者俯卧在床上或者沙发上,掀起衣服,坦露整个腰背。

2、操作者站在被捏者旁侧,两手沿着被捏者脊柱的两侧,捏起脊背上的皮肉,一边捏捻,一边向前推进,由尾骶部的长强穴捏到颈项部的大椎穴,重复3-9遍。

具体操作手法有两种:

拇指前位捏脊法

双手半握空拳,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合并屈曲成弓状,手指的背侧置于脊柱两侧,食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肉,向前下方推按,拇指伸直下按。

拇指指腹和食指的桡侧缘相对用力将脊背的皮肉捏起,拇指在前,食指在后,两手拇指沿着脊柱中线交替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行移动。

两者相互配合,边捏边放,连绵不断地向颈项部推移。

拇指后位捏脊法

两手拇指伸直,两指端分别置于脊柱两侧,指面向前,顶住皮肉;两手食指、中指前按,掌心朝下。

两手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相对用力将脊背的皮肉捏起。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

拇指向前推动,两手食指、中指同时交替向后捻动,两者相互配合,边捏边放,颈连绵不断地向项部推移。

以上这两种手法实质作用大同小异,可以随机选择,灵活运用。

为了提高效果,经常配合采用三步一提的方法,以加大刺激量。诀窍是:第1--3遍:只捏。捏到大椎后向上提两下,反手用2、3、4指尖贴脊柱向下抹,直至尾骨;接着捏起尾骨上的肉开始第二遍......

第4--5遍:捏起尾骨的肉向上提一下,然后每捏2下提一下,即“一二提,一二提,......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按老办法一直捏上去到大椎再反手下来。”

要点:

1、捏到大椎一定要提两下;

2、到大椎后一定要向下抹;

3、第四五遍尾椎第一把就要提,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

4、捏完五遍后,要用手掌从上向下来回搓几遍,令其后背发红发热。天冷可以隔着衣服捏和搓。

5、最后还要在尾骨上拍三下。

捏脊注意事项一捏脊的时间

全天任何时候都可以,不必拘泥。但最好在早晨起床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一般在空腹时进行,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小时后再进行。

那为什么捏脊可以强壮人体的脏腑,同时又可以祛湿呢?

1.因为从尾骶部到颈项部,整个脊背分布着126个穴位,捏脊能够有效地激活、疏通这些穴位,从而快速调节、增强人体生命机能。经常捏脊对人体的上百种疾病都有不同程度的防治作用,还能祛湿。

2.从生理结构上能够看出人的五脏六腑基本上都“挂”在了脊椎上。脊背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这是人体循行部位最广最长的一条经脉,五脏六腑所有的背腧穴(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都分布在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

3.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四季脾旺不受邪”。捏脊能使人之脾胃健旺,饮食增加,运化正常,故能提高免疫功能。

4.脊背正中间是督脉,督脉为“阳经之海”,是全身气血运行的大枢纽,能够总督、统摄一身之阳,全身阳气的运行、分布无不与之密切有关。人体生命力就是阳气的体现。通过捏脊,能够畅通督脉,激活、升发人体的阳气,从而达到祛湿的效果,从而增强生命力。

当然祛湿除了捏脊,你还可以吃些健脾祛湿的食物,而在这么多健脾祛湿的食物中,我首选薏米,因为薏米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且它的健脾祛湿功效早在古代就有过记载了,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薏米能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渗湿。”所以我一般都会用它来煮粥喝。接下来我来给大家介绍两款薏米粥吧。

薏米红豆粥

材料:薏米10克、红豆20克、芡实5克、枸杞2克

做法:将薏米、红豆等洗净,红豆、薏米要提前浸泡1小时。

然后将所有材料盛入炖盅,放入适量的水,文火炖3小时,即可食用

薏米山药粥

材料:薏米50克、枸杞15克、山药50克、葛根10克

做法:1.将所有材料放入电饭锅内,再放2碗水,功能设置为“熬粥”状态,

2.出锅即可食用,吃时可加少许盐调味。

结语:

你捏过脊吗?

你知道怎么捏了吗?

更多健康小知识,尽在我。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