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一点号“精诚名医汇”原创,经一点资讯平台全网首发)
本文理论依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今天为你说上一病,乃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胃疼症状。
其实,对于胃疼,许多患者在发作的时候,都会依赖身边那一把药片,其中有止痛的,有抑酸,林林总总,功能各异。当然,这些不能说无效,也绝不能说不科学。只是今天,“精诚名医汇”要为你说上一张好方,它对于其中的一种胃痛,有着非同寻常的治疗效果。闲言少叙,先看组方——
桂枝5克,延胡索、牡蛎各4克,小茴香2克,缩砂仁和甘草各1.5克,良姜0.7克。如果方便,在其中加入茯苓5克,是最最好的。这几味药,可以研为细末,每次取2克用温酒(女性用淡醋)来送服。如果受不了那味道,就干脆用温水来送服。如果研细末麻烦,就可以直接用水来煎,每日一剂。
列位看官,您可知道这好方的来历?实际上,它本化自我国宋代著名官修医学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的安中散。它能治疗什么病?且看《和剂局方·一切气门》里的论述:“治远年近日脾疼反胃,口吐酸水,寒邪之气留滞于内,听积不消……”说白了,就是治疗常年存在,却急性发作的胃疼呕吐、口吐酸水,寒邪滞留在体内,吃进去的食物停滞而难以消化。说得更直白一点,只要腹部受寒,或者吃一点凉的东西就感觉到胃疼不已,疼起来还吐酸水,甚至有呕吐的现象,这样的虚寒胃痛者最适合服用此方。
列位看官,说起来,这安中散可是一张疗病的好方,对当代人是十分适用的。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中,贪凉二字显得尤为突出。喝水,要凉的;吃西瓜,要凉的;在办公室里,空气也是要凉的。再加上有的时候吃生冷食物以及饥饱不均,作息不规律,终于让寒邪滞留在中焦而发病。临床观察,患者的疼痛,多如阵发的胃部痉挛性疼痛,苦不堪言。
对于这些问题,那安中散是如何调治的呢?说起来也很简单。患者病因不是因为寒邪吗?好,这里就用不少温胃散寒的良药。那桂枝,性味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功在温通经脉。还有那小茴香,味辛,性温,入肝、肾、脾、胃经,功在散寒止痛,理气和胃。少腹冷痛的人特别适合用它调理。那缩砂仁,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砂仁,性味辛,温,入脾、胃、肾经,功在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纲目》认为它可以“补肺醒脾,养胃益肾,理元气,通滞气,散寒饮胀痞,噎膈呕吐”。所以,中焦虚寒、气机不畅的患者用砂仁,是十分对路子的。至于那良姜,性味辛、热,归脾、胃经,功在散寒止痛,温中止呕,更是治疗胃寒的一味良药。可见,这四味药,个个都是温胃散寒的能手,在这里合力而为,效果自然值得期待。
这几味药能够治疗胃寒之本,那么接下来,延胡索和牡蛎就用来对症治疗了。你看那延胡索,性味辛、苦,温,入肝、脾经,功在利气,止痛。它在这里,主要的作用就是止痛,让患者尽量少遭一些胃痛之苦。还有那牡蛎,性味咸,微寒,入肝、胆、肾经,有着不错的抑酸功能。它对于患者涌吐酸水的症状,有很好的抑制效果。这两味药,可以让患者尽快舒服起来。
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这两味药对于改善脾胃虚寒作痛的症状是十分有效的。但遗憾的是,这样一张宋代好方,今人却知之甚少,任凭它埋没在历史的风尘中,渐渐失了光彩。反倒是我们的邻国日本,在许多汉方著作中,对安中散极其重视,经常用大篇幅来介绍其功用和价值。我们祖先的遗产,被他国奉若珍宝,却被自己的子孙遗忘殆尽。这样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沉思。
列位看官请记得,新发的溃疡病和胃炎患者,不适合用安中散来调理。胃阴虚明显的人,也不适合。如果把握不准,可以请中医师辩证指导,随症加减,以求最佳之疗效。
全文完。不知道列位看官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