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治未病,应该是古往今来医家最大的追求和梦想,和现代医学相比,中医治未病,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医圣张仲景的《金贵要略》开篇第一句即是:“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圣人穿越时空的一句“开场白”,传达给人们的思想是,治未病至关重要,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治未病的具体内容,无非就是未病先防,已病防传,从而不使疾病对人体造成更大的伤害。可是,真正实施起来,却很难做到,从而导致患者小病致大,大病致残、致死的悲剧上演。现代社会,人们都知道,像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类风湿、癌症等疑难病症,属于世界性的难题,很难彻底治愈。于是,无论中医西医,就有了专门研究治疗这些疑难病症机构和个人,然而,治疗效果真的就令人满意吗?常见的是医者焦头烂额,患者生死参半。可能我们走入了误区,每天想着怎样治疗已病上,实在是舍本逐末。
当然,我们并不是放弃对这些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毕竟,由于失治误治,“木已成舟”的病患太多。可是,如果我们不去从治未病上下功夫,真正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那么,未来的“不治之症”,将是我们永远面临的课题。这就好像我们在应对传染性的病毒一样,当我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研制出抑制这种病毒的疫苗时病毒早已变异。
及时的治疗外感病,即所谓的感冒,就是治未病最好的体现。张仲景在自序中称,“余宗族素多……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全书主论伤寒,兼论杂病,可见,伤寒从古至今都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头号杀手,针对现在发病率最高的伤寒病,西医的治疗弊端日益凸显,而中医,如今也少见用伤寒方疗伤寒者,有些中医竟然在患“感冒”后,也要去输液治疗,岂非咄咄怪事。
天下奇医的一位医生告诉我们,这些年来,他的家人患有感冒,都是用中药治疗,而当他本人患有感冒时,更是一粒西药未服,即使再简单的感冒,他也坚持喝中药。他的孩子年幼时,中药难灌,但他仍然坚持,其间也曾经历诸多艰难困苦,也曾因药不对症彻夜难眠,但他从未怀疑“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东西不好,只是我们没有学好而已。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对于治未病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不禁引起了我们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