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家谈学好中医古籍的七驾马车

作者:中医出版 2017-07-30阅读:2000次

导 读

继承和发扬中医学,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研究中医古典著作。尽管中医学在不断发展,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前人总结的治病经验主要还是在古代中医文献里,因此学习中医学,必从学习中医古籍入手。

中医名家谈学好中医古籍的七驾马车

对中医经典古籍的学习和研究,杨莹洁老中医一贯主张用中医基础理论进行推求,不主张运用现代医学生理病理知识进行解释,以免穿凿附会。

1. 独立思考,择善各家

学习古典医著,应在加强古文修养的前提下,认真阅读原文,独立思考,先有自己的初步看法,然后阅读各家学说以启发思路。理论正确或论述不够清晰,甚至有违原意,可择善而从。如果漫无主见,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七损八益”,是言人体生长发育、强壮及逐渐衰退过程。结合“上古天真论”指出的女子七岁至四七由幼弱到强壮,五七至七七由强壮而衰老;男子八岁至四八由幼弱到强壮,五八至八八由强壮而衰老,乃生理自然规律。养身保健者,必须明了这个规律并加以适应,庶不致未老先衰。

所以,本论下文又提出“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文义比较清楚。但自杨上善以“阳胜八证属实,为八益;阴胜七证属虚,为七损”起,以后的医家又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如吴昆根据王冰的学说,认为女子阴血常亏,故曰“七损”;男子阳常有余,故曰“八益”。张景岳认为:“七为少阳之数,八为少阴之数。七损言阳消之渐,八益言阴长之由。”由于没有结合其他篇章分析,所以解释不够满意。汪机注释这段文字谓:“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七七而天癸绝,男子二八天癸至,八八而天癸终,损益阴阳,血满而去血,女子之常也,满而不去,则有壅遏之虞,月事以时下,则不失其常,故七欲其损;阳应合而泻精,男子之常也,佚而无常,则有耗惫之患,持盈守成,不妄作劳,所以益之道也,故男欲其益。”颇为明晰。谢观谓:“七指女子,常有天癸之泻,故曰损;八指男子,非交媾不泻精,故曰益。所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也。”于理亦通。南京中医学院讲义称:“女子以七为纪,月经宜于按时而下,故称损;男子以八为纪,精气宜于充满,故称益。是损作消字解,益作长字解,明乎阴阳消长之机,以免发生阴阳偏盛偏衰。”此说也是合理的。

综观以上许多解释,虽然百家争鸣,各抒己见,但也存在言人人殊。如果不经过独立思考,胸无定见,则会产生无所适从之感。唯日人丹波元简从人的生长发育直至衰老过程来解释,是合乎经文含义的,如说:“女子从七岁至四七为生长阶段,有四段;男子从八岁到四八为生长阶段,有四段;合为八益。女子五七到七七为衰退阶段,有三段;男子五八到八八为衰退阶段,有四段;合为七损。”于理亦通。又有采取《医心方》之说:“损女子之七,益男子之八,取人身同类之阴阳,以调和阴阳之偏盛。”系曲解经文,不可信。

中医名家谈学好中医古籍的七驾马车

中医名家谈学好中医古籍的七驾马车

中医名家谈学好中医古籍的七驾马车

2. 学《伤寒论》,重整体观

中医治病的特点,也就是《伤寒论》治病的特点,是整体观念的具体表现。《伤寒论》把外来因素侵袭人体后扰乱生理平衡而发生异常反应所表现的各种不同症候群分成六个阶段,定名为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观察生理机能的亢进和衰减,以分析疾病的表里深浅与病势的轻重缓急,作为临床处理的依据,而不是脱离整体,彼此孤立地分段治疗。

例如,太阳病为疾病的初期,是指病因侵犯人体的时候,生理机能与疾病作斗争中,所出现的主要症状为肤表证候。我们必须掌握古人曾经说过的“善治者治皮毛”和“病在太阳愈于太阳”的原则,当患病的初期,即用畅盛皮肤和黏膜血液循环的方剂,以促进生理机能趋于自然汗出而愈。因为疾病不是静止的状态,而是不断地演变、不断地发展。在演变发展过程中,每因病人体质的强弱、年龄的老幼、时令地域及受病的轻重等的不同,而出现蓄水、蓄血,或“传经”“合病”“并病”,或误治等证候。由此看出太阳病在整个疾病发展中的重要性,更明确太阳篇的正治、救逆、分治、合治诸方法,为随证治疗的规律,而不为阶段所限制。

所以,同一阶段、同一病型、同—治法,有不同的方剂来适应证候群的演变,以消灭或阻止病因的深入。我们不要以为初期病势轻浅而有所忽视,应该对太阳病篇的辨证、立方、遣药以及预后、禁忌等宝贵法度,加以重视。

3. 善选版本,查真辨伪

对多次增补的古籍,应查明渊源及版本,并选较好的版本阅读,在阅读中出现的年代错乱、可疑之处,当予以查证,以辨真伪。

4. 医理医德并举

不仅要学习古籍的医理、法、方药、证,更要学习古人的崇高医德及卓越见解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5. 去伪存真,批判吸收

对曾经有效者,不妄下结论继续使用观察并加以总结,以发掘丰富中医学的内容。

中医名家谈学好中医古籍的七驾马车

6. 触类引申,扩大应用

对古方的运用、理解,触类引申,随证化裁,扩大应用范围。

如“白凤膏”出自《十药神书》,原治虚劳证,为肺肾阴虚,精血亏损,而又元气极虚,脾胃不和所致者。清代王旭高《环溪医案》治一小儿咳嗽,形瘦色黄,半载不愈,将“白凤膏”化裁,用平胃散加川贝、榧子,以葶苈煮枣制成药枣,服之而差。说明其方运用灵活,不单局限于虚损。同时,应重视古书中对药物的炮制。

7. 旁征博引,博采众书

阅读某书时,须同时阅读其他相关专论书籍。如阅读“虚损”方面书籍时,应同时阅读论专论虚损之书籍,如《理虚元鉴》等,结合古人与今人的治疗经验,客观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则领会更加深刻,方能得心应手。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杨莹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万 英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医出版推荐发表。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如有内容合作,请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