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发作的部位不同,痛风的中医病机也不相同!

作者:风欲止 2017-07-31阅读:5071次

在临床上可以观察到,痛风患者体质往往粗壮肥硕,孔武有力。中医藏象理论认为,外在的形体特征能表现患者的脏腑机能:患者体格健硕,肌肉丰实,说明胃气强。而阳明主肉属土,为后天之本,阳明经气旺盛是肌肉满壮体格的基础,肥胖的体型则是阳明经气旺盛的外现。

总之,痛风患者的体质特点是胃气强,阳明经气旺盛。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有言:诸病腑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痛风急性发作时表现出来的红、肿、热、痛均是阳热之征,乃火热之邪所致,火性急速,故痛如风至,病起突然。

痛风初发次发作时绝大多数仅侵犯单个关节,第一跖趾关节和足背和踝关节等最为常见,其中以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为首发症状的在半数以上。而在痛风慢性反复发作时,距小腿关节、膝关节和第一跖趾关节是三个最常受累的关节。

从《灵枢*经脉》中对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循行的描述来分析,胃脉下行,至足大趾隐白穴处交足太阴: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这里说的核骨即为第一跖趾关节。根据“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的中医理论,脾经核骨处的红肿热痛是因阴经之气不足,阳经之气有余,胃经之气越过阴阳交接的界点(隐白穴),在核骨处积聚为害所致。

另外,一些痛风患者可见到足背部、膝踝关节等处的红、肿、热、痛,这些部位都是胃经循行之处,经气有余,有余则热,故见诸症。这些部位的疼痛与第一跖趾关节处的疼痛在病机上不同的是,前者以阳明有余为主属实证,后者则发太阴之气不足属虚实夹杂。

中医认为,痛风的病机可以概括为:阳明热毒,太阴虚寒。太阴虚寒即脾虚不运,水谷不能消磨,导致痰湿内生。中医临床常见用健脾利湿化浊法治疗痛风的有效医案,可作为痛风太阴虚寒病机的依据。

但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并不是单由太阴虚寒引起,也与阴明热毒有关。临床常见脾虚湿盛的痛风患者,但这类患者体型以瘦弱和虚胖为多,食多纳差,痛风不易发作;当患者兼见健硕体型,能食而肥等阳明有余的特征时,才符合痛风易发的实际情况。阳明之热容易导致血分之热。《黄帝内经》说阳明“主血所生病者”,胃是营气的源头,胃热可直接导致营血分的热,中医治胃火也多用一些凉血之品。

痛风急性发作患者的脉象也有其特点,其胃脉(右关)轻取即得,浮之弦滑略大,或兼见缓、软,此皆胃热之象;按之则大而无力,或见弦细而弱,此乃脾弱之象。这样的脉象是符合痛风“阳明热毒,太阴虚寒”病机的。

针对痛风“阳明热毒,太阴虚寒”的病机,治法以清阳明而补太阴为要。中医常用的清阳明热毒方剂为四妙勇安汤,其中玄参清热凉血养阴,金银花清热解毒,透热转气,血分有热邪则必伤其血,故可用当归养血活血,热毒太甚者酌用败酱草清热解毒;补太阴之虚,则以四君子汤为主,健脾益气,利水化浊,肾虚者加用生地固肾。临床根据不同的辨证,又有虚实不同的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