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阳虚,关节剧痛,汗出短气,身形微肿,应该用什么方?

作者:医师黄继斌 2017-07-31阅读:4237次

《伤寒杂病论》中的中药世界(84)

特别说明,文中中药须在执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中医经方治疗疾病有这样一个,规律,就是病情越急,病情越重,用药就越少。从战术上说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如果平分兵力对付诸路之敌,就可能导致一路也不能歼灭,使自己陷于被动地位。

例如著名的回阳救逆之方,关键时刻救命的,就只有三味药: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炙甘草一两。

治疗风湿兼阳虚,也是这样,患者病情越急,情况越重,用药就越应该少而精,而不是方子越开药越多。

我们还是回顾一下,前面聊过的,治疗表阳虚证的两个方子:

一、桂枝加附子汤:

主治: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注:上下肢轻微痉挛),难以屈伸者。

由6味药组成,剂量如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 ,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二、桂枝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芍药):

主治: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注:也就是在原方发汗,遂漏不止,恶风,屈伸不利的基础上,出现了身体疼烦)

从桂枝加附子汤中减去了芍药,由5味药组成,剂量如下:

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炙甘草二两

白芍苦,酸,微寒,药力主要向下,向内,有可能会缓生姜,桂枝,附子鼓舞胃气,振奋一身阳气之势,将其舍之不用后,这个方证温阳通络,祛风除湿,止身疼烦的力量就更强了。

反复回味上面两个方子,有助于理解我们今天介绍的这个方子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也是治疗风湿相搏,兼有阳虚证的方子,但是这个方子所对应的情形更重,更急了。

患者在发汗,遂漏不止,屈伸不利,身体疼烦,脉浮虚而涩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下面几种情况:

1、关节痛得更厉害了:出现了抽掣,痉挛样的疼痛,而且疼痛处不能接碰,一碰就疼痛加剧。

2、出现了汗出短气,恶风、怕冷的症状也加重了,也即所谓的“恶风,畏寒,不愿去衣”。

3、体表水湿留滞的情形比前面两个方证更重,不仅身体重滞,而且身微浮肿。

4、出现了小便不利,这可能是由于津液流失和膀胱气化不利引起的。

以上4点,提示了患者疼痛从轻发展到了重;四肢由重发展到了身微浮重;阳虚从表阳虚逐渐发展到了表里阳虚,出现了心阳虚的雏形,例如汗出短气;小便由自利发展到了不利。

病情更急迫了,但是,用药上却药要更精简,以便集中优势兵力,缓解患者的主要矛盾。

甘草附子汤的组成和用法如下:

炙甘草二两白术二两附子二枚(炮,去皮)桂枝四两(去皮)

上面四味药,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每日服用三次,每次服用一升,微微发汗即可。

这个方子,其实也就是桂枝加附子汤-芍药-生姜-大枣。

生姜,大枣有鼓舞胃气,守护胃气的作用,适合风湿相搏的患者慢性期,缓解期,较长时间服用,以便培复胃气,运化水湿,但是,在急性期,因为生姜有一定的守中的作用,大枣可以缓解峻烈药物的药性,将这两味药物去掉,可以使得整个方子药力更雄而快速,有利于全力推动气血运行,快速通络止痛,驱逐湿邪。

待到患者病情缓解后,再加上生姜,大枣不迟。

为什么这个方子,所对应的病情更重,反而附子量减少了呢?

伤寒论第174条有解释:

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患者病情更重,汗出短气,可能承受不了这么重的附子量,所以应该应该将附子量减少到二两,或者一两。

待到患者过了这一关,四肢关节没有那么痛了,汗出短气缓解了,又可以根据病情的轻重缓解加上一些药来慢慢调理,气虚者可加人参,黄芪;心血不足者,可加丹参,当归,生地;湿重者,可加防己,威灵仙;瘀血内阻者,可加川芎,桃仁,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