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谈防治高血压

作者:中医健康头条 2017-07-02阅读:4935次

中医学并无高血压这一病名,但没有这个病名并不代表中医学对高血压丝毫没认识。事实上,与高血压有关的各种临床症状和相应的防治方法,中医文献中均有记载。比如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视”的记载,认为本病的眩晕与肝肾有关。《丹溪心法·头眩六十七》提出“无痰不眩”,“无火不晕”的理论,认为“痰”与“火”是引起眩晕的另一种原因。古代医家这些观点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有密切关系。

生活中哪些因素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

首先,是情志失调,长期精神紧张或恼怒忧思,可造成肝气内郁,郁久化火则耗伤肝阴,使阴不敛阳,肝阳偏亢,上扰头目而出现头痛、头晕、易怒等症状。肝肾两脏关系甚为密切,即肝肾同源,肝郁日久化火同样可灼伤肾阴,而造成肾的浮阳上越、虚阳上亢而出现眩晕、耳鸣、躁扰、失眠等症。

脑力劳动者、白领一族、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者罹患高血压病的大多属此类型,平时可服用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加味逍遥丸中药以天麻钩藤饮为主。

其次,是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度,以致湿浊内生,湿浊久蕴则化热化火,火灼津液成痰,痰浊阻滞脉络,故现头痛、头晕,发生高血压。

中年男性,脾胃功能健运,身体壮实发生高血压者多属此类型;中成药可服用越鞠保和丸、香连化滞丸、二陈丸等,中药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

第三,是内伤虚损、劳伤过度或年老肾亏、肾阴不足、肝失所养,也是造成高血压的原因。

中年妇女、老年患者出现的高血压多属此类型,中成药服用加味逍遥丸、知柏地黄丸等,中药以左归丸或右归丸为主。

在以上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人体阴阳失调,特别是肝肾两脏的阴阳失调而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等症;肾阴不足、虚阳浮越则出现眩晕、心悸、颈项僵痛、视物不清等症,若病久不愈又可导致肾阳虚衰,此时可兼见畏寒、肢冷、懒言懒动、夜尿频多、腰腹冷痛等症候;在一些诱发因素如发脾气、着急、暴怒可使肝阳暴亢而化火化风,则见面红耳赤、四肢麻木、手足震颤甚至血随气逆发生脑中风昏厥等严重后果。

中医对上述症状的治疗有治标与治本两大法则。治本以平衡阴阳、补益肝肾为主;治标有清上补下、平肝潜阳、理气化痰、安神定志等法。处于更年期的女性还要兼顾调摄冲脉、任脉和胞宫的功能。

防治高血压的中医办法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高血压的发生是肝、脾、肾三经经络功能失调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运用经络、穴位、针灸对早期高血压病进行防治效果很好,也不复杂,关键是要选取有效的穴位和穴位间的协同治疗作用,并贵在坚持,切不可一曝十寒。

主要的穴位有风池、百会、膈俞、曲池、尺泽、阳陵泉、三阴交、太溪和太冲,这组穴位每晚睡觉前用半小时进行按揉,有预防高血压发生的功效。

有高血压症状时可在尺泽、曲池、膈俞、阳陵泉、三阴交进行拔罐,条件许可用消毒三棱针刺络拔罐效果会更好。

肝阳上亢患者重用风池、百会、尺泽、太冲,配穴太阳、关元;痰湿阻滞中焦的加足三里、丰隆、中脘;肝肾阴虚的加肝俞、肾俞;颈项僵痛的在大椎、膏肓拔罐;更年期女性多按揉三阴交、太冲和关元;有失眠的酌配内关、神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