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测试——真有那么准确吗?

作者:心灵花园心理咨询 2017-07-05阅读:3425次

神秘的测试——真有那么准确吗?

种类纷繁的测试

很多人都见过,朋友圈里时不时出现的各类测试,测试性格的、爱情的……种类繁杂,不胜枚举。而且很多人做完后的感觉都是“准!”、“测试的结果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

但是,这些流传甚广的测试,真的那么神奇吗?有一个实验,能让我们更接近事实的真相:

哪个更准确地描述了“我”?

心理学者福勒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群被试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MMPI)后,拿出了两种结果,让被试们一一辨别,哪一份才是自己的测试结果。事实上,一份是被试自己的结果,另一份则是将多数人的回答平均得来的“假结果”。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被试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对于这样的实验结果,心理学家的解释是: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即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人们仍然认为它反映了自己真实的人格面貌。

而且这样的现象与人的文化层次高低并不相关,曾有心理学家将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给大学生被试,让他们判断这些话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被试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以上的两个实验结果被称为“巴纳姆效应”,说的就是: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在反省,也不可能总把自己置于局外人的角度思考。所以,个人需要借助外界的信息来认识自己,导致在认识自我时容易受诸如测试这样的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人有时候也很“固执”,当一个人想要一个结果的时候,总会主动地寻找能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还是可以找到一个让它符合自己设想的逻辑。

当然了,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他们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所以当测试结果里面出现了“探索性强”、“独立自主”、“善于相处”这样的积极词汇时,更愿意相信而不是质疑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神秘的测试——真有那么准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