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临床上痛风降酸主要就两条路,一是抑制的尿酸的合成,二是促进尿酸的排泄。别嘌醇的降酸机制属于前者,是痛风患者的一种常用药物。不过,在很多风友的印象中,都觉得这个药“太毒”了。
确实,别嘌醇的研发最初并不是用于痛风,而是用于抗癌。后来,别嘌醇的抗癌研究失败,但过程中人们发现它可以明显抑制尿酸合成路径所需要的酶,于是别嘌醇就从抗癌药转成了抗痛风药。但因为别嘌醇的“出身”,使它天然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副作用。
不过,现代药物对药理和毒理研究已经比较完备,虽然别嘌醇具有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但只要防控和使用得当,也可以扬长避短,使其在痛风降酸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别嘌醇的用途
了解一种药物,首先应了解它的用途。毫无疑问,别嘌醇是一种降尿酸治疗药物。CFDA的别嘌醇说明书适应症包括:
1、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尤其是尿酸生成过多者,也用于伴有肾功能不全的高尿酸血症。
2、用于痛风反复发作或慢性痛风。
3、用于痛风石。
4、用于尿酸性肾结石和(或)尿酸性肾病。
对CFDA的别嘌醇适应症概而言之,这个药就是用来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
别嘌醇应用误区
谈完别嘌醇的用途,我们再谈谈别嘌醇的应用误区。
1、别嘌醇“伤肝伤肾”毒如虎!?
别嘌醇常见的副作用有哪些,有多大概率?过敏/皮疹1.5%;恶心1.3%;肝肾功能损害1.2%;呕吐1.2%。风友认为别嘌醇很毒,更多的是其担心对肝肾功能的损害,但从以上数据来看,其对肝肾功能损害并不是大概率事件。
尽管如此,对于别嘌醇可能引起的肝肾功能损害,风友也应引起足够重视。毕竟对痛风患者来说,肝肾功能本身就已经存在健康隐患。因此,服用别嘌醇期间需要定期检测肝肾功能,用药也可以小剂量起始逐渐加。
2、降尿酸要尽快起效?
对于别嘌醇的用药,我们永远强调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也正因为起始用药剂量小,所以希望一下子尿酸就能控制达标是基本不可能的。降酸治疗是持久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一般的用法是:初始剂量一次50mg,一日1-2次,一周可递增50-100mg,至一日200-300mg,分2-3次服,每2周测血尿酸水平,如已达正常水平,则不再增量;如测定值仍高,可再增加剂量。常用剂量为300mg/d,但此剂量仅能使不到5成的风友尿酸达标。最大日剂量为600mg。如别嘌醇已使用到较大剂量,尿酸仍未能达标,则应考虑更换药物。
3、使用别嘌醇医生最怕什么情况?
服用别嘌醇有1.5%皮疹过敏的机率。其中,严重过敏的情况我们称之为超敏反应,这种严重情况发生的概率是0.1%~0.4%。超敏反应是最严重的皮肤系统不良反应,主要引起皮肤剥脱和粘膜的破坏,还会累及到器官系统。虽然发生率低,但病死率高,达到20%~25%。由于这一严重的皮肤不良反应,影响到医生对别嘌醇的用药决策,也增加了临床使用的风险。
从这个意义上说,医生比痛风患者更怕别嘌醇,但不是担心它的肝肾功能损害,而是担心这个高致死性的超敏反应的发生。
4、以前吃过别嘌醇就不会过敏?
有些风友问,我以前吃过别嘌醇,是不是就没有这个风险了?非也非也。超敏反应是别嘌醇诱发的延迟性免疫介导反应,也就是说,并不是你一吃就过敏,临床上有见过连续用药1~2个月以后甚至半年左右才发生的别嘌醇超敏反应。
5、别嘌醇的严重副作用不可预测?
人类的进步在于会使用工具。得益于医学的发展,现在已经证实,别嘌醇超敏反应的发生,与一个叫HLA-B*5801的基因有关。很不幸,汉族人携带该基因型的频率为10%~20%,在全球仅次于韩国人。所以,如果决定要给服用别嘌醇降尿酸,应先进行一个HLA-B*5801的基因检查。尽管如此,HLA-B*5801的检测也不是绝对的,基因检测低风险,并不代表就一定没有这个风险,只是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总的来说,别嘌醇是一个经典有效的降酸药,目前在各国痛风指南中仍列为一线用药(好象也没其他太多的选择)。临床使用时,病人最担心的是药物肝肾损害,医生最担心的是超敏反应的风险。别嘌醇的优势在于经济实惠,如果您属于低风险人群,则可以放心使用,如果您存在相应的禁忌症或不良反应,也可以考虑使用其他药物或者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