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便秘怎么办?家长可以这样做!

作者:和睦家医疗 2017-06-27阅读:4796次

如今,越来越多的精加工食物出现在儿童的餐盘中,让便秘成为了现代社会儿童期的常见病。

便秘程度轻重不一,严重的便秘会影响孩子的食欲、消化功能和睡眠,甚至孩子的整体生长发育因此减缓,妈妈经常说宝宝不爱吃饭,或者吃饭也不长个,但查不出什么问题,这时要考虑孩子是否有便秘,尤其是轻度的便秘早期不太容易为父母识别。那究竟如何判断便秘呢?

宝宝便秘怎么办?家长可以这样做!

便秘的定义

通常认为孩子几天才拉大便,拉出的大便很硬才算便秘,其实更重要的是观察大便的性状和孩子排便行为,即使每天排便,但大便开始部分干结和硬,后半段是软的,或者大便非常粗大,孩子排便痛苦,或者有排出一部分,就忍住不排的现象,这些也算宝宝出现便秘了,这有赖于父母的细心观察。

便秘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宝宝,如果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便秘在婴儿和儿童期是个不难解决的问题,忽略早期认识,宝宝逐渐出现便秘的并发症,例如肛裂(大便和肛周有鲜血)、长期忍便和偶尔的大便失禁(已形成排便习惯,重新排便在裤子里),最终出现慢性便秘,治疗和恢复的难度明显加大。

便秘的原因与预防方法

· 便秘好发期1——婴儿期

常见的三个原因导致便秘,第一个是在婴儿期,由母乳转为配方奶和六个月添加辅食的时候,不能提供足够的膳食纤维和液体是主要原因,以预防便秘为目的,建议每日婴儿辅食含有至少5克的纤维,推荐多吃蔬菜泥、果泥和纤维素高的婴儿全麦粉,液体最少摄入量参考为:5kg 480ml, 10kg 960ml(含奶)

· 便秘好发期2——排便训练期

常见导致便秘的第二个时期发生于1岁半训练排便习惯时,宝宝由于对训练不理解,或者不愿跟随,厌恶被训斥从而出现忍便的现象,还有摄入纤维少,过多的摄入牛奶等原因(婴儿期过早把大便导致1岁后反复便秘不在这里讨论)。预防的方法有,延迟排便训练,放松孩子情绪,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对便秘第二原因的预防包括,增加纤维摄入,1-5岁的孩子保证每天至少摄入7-15g纤维;如过多摄入牛奶,要适当减少摄入,1-5岁控制在每天720ml以下,既保证营养供给,又不至于导致便秘;如果孩子已出现明显的忍便现象,不但要延迟排便训练,还要考虑短暂使用轻泻剂。

· 便秘好发期3——入园或入学

便秘第三个好发的时期为,进入幼儿园或小学时,孩子不愿意在学校如厕或是排便的时间因为上学而改变了,就出现忍便的现象导致便秘,这个时段的预防主要是鼓励孩子学习使用学校卫生间,预留充足和规律的时间给孩子如厕,也不要忽视膳食纤维的摄入呀!6岁以上,每天至少摄入11-16g纤维

便秘的治疗

讲了如何预防便秘,这里开始讲便秘的治疗婴儿和儿童期的便秘分为短暂的急性便秘反复发作的便秘两大类,治疗的手段婴儿期和儿童期有所不同。小婴儿在出生后即开始严重的顽固性的便秘,不属于这次讨论的范畴,需要尽快看医生,评估是否有器官功能的异常,例如先天性巨结肠等疾病。

· 短暂的急性便秘

短暂的急性便秘,一岁以上的儿童,如果便秘程度较轻,强调饮食结构的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充足的液体摄入;如果已有忍便行为,排便疼痛、肛门出血或肛裂,还要辅以短暂使用渗透活性轻泻剂或润滑性轻泻剂治疗,一般服用几天后大便变软,并保持持续变软才停止,继续饮食干预预防复发。

一岁以上儿童使用渗透活性和润滑性轻泻剂,副作用比较小,可以尝试,对有忍便习惯的孩子尤其有效,其中Miralax 的PEG比较好,但国内市场没有,我个人推荐使用乳果糖lactulose, 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另外附列各种食物的膳食纤维含量以供参考。

一岁以下婴儿的急性便秘,如果这时宝宝已经开始添加辅食了,治疗主要手段是增加辅食中膳食纤维的含量,以婴儿全麦粉或含麸的麦粉或谷粉替代纤维含量低到可以忽略的婴儿米粉,以豌豆泥和西梅泥替代其他的水果泥和蔬菜泥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还没有添加辅食的婴儿出现急性便秘,在配方奶里混入富含山梨醇的果汁,苹果汁、西梅汁和梨汁这三种是首选,也能起到显著的效果。这和通常提倡的六个月前不加除母乳和配方奶外的任何食品的原则并不冲突,这个时候使用的果汁是有治疗功效的,请不要和随意添加的菜汤、米汤和其他果汁混为一谈。

给没有添加辅食的宝宝配方奶中加入富含山梨醇的果汁,一般推荐剂量为3-4个月以上,每天加入60-120ml的100%纯果汁。使用开塞露或肛门局部刺激的方法可以偶尔使用缓解便秘,尤其是大便非常干结,不易排出的时候,但不建议经常性使用,这会导致直肠和肛门粘膜激惹,还会出现对开塞露的耐受。

· 反复发作的便秘

反复发作的便秘,有并发症的便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长期规则使用轻泻剂,同时开始高纤维饮食,儿童每天摄入纤维含量大约20g左右。

儿童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是预防和治疗便秘的基础。摄入过多精加工、高糖、低纤维食物和中老年结肠癌的发病密切相关,不得不谨慎,从孩子做起!聪明地吃!

作者:和睦家广州诊所儿科医生夏凯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