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艺术活动干预孤独症儿童可能性”——意愿画与儿童发展

作者:首儿健康 2017-08-02阅读:1883次

作者: 刘丽新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能力培养、艺术教育与儿童发展。其带领下的教学团队致力于儿童教育公益事业,发挥自身教育专业优势,组织参与过多项公益教学活动。

活动地点:北京首儿李桥儿童医院综合治疗中心

孤独症谱系儿童的状态多种多样,近些年此病发病率很高。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防控中心2014年统计:2012年出生的孩子发病率68:1,男孩发病率42:1。国内对儿童发病率上升趋势也非常重视,但由于起步晚,故需要更多的人士关注并投入相关研究和干预工作中。今年暑期,我带领12学生,与首都儿科研究所李桥医院综合科共同进行了第五期“游戏化艺术干预自闭症儿童可能性”探索工作。其主要目的:医、药、训、教结合,用有效教育活动探索自闭症儿童融入社会的可能性尝试。

“游戏化艺术活动干预孤独症儿童可能性”——意愿画与儿童发展

图A部分患儿作品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结合多年儿童美术教育相关经验,尝试将正常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内容及形式转化,和综合治疗部医训教师及学生共同设计出结构化、趣味化、游戏化、个性化活动内容,并根据自闭患儿具体情况,将教育及发展目标融入到活动中。活动完成,收集了大量可供后期研究所用的信息和经验。

“游戏化艺术活动干预孤独症儿童可能性”——意愿画与儿童发展

值得特殊说明的是:活动前期,得到学前教育学院婴幼儿学习与发展实验室的支持。过程中得到院方领导、综合部兰兰主任、市场部的大力支持。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 “音乐与脑科学---一场美丽的相遇”讲座中,有机会与南云教授探讨关于障碍儿童干预等话题,并得到南云教授的支持。

“游戏化艺术活动干预孤独症儿童可能性”——意愿画与儿童发展

图B “音乐与脑科学”与会教师及学者

一. 观察与选择

是不是所有自闭症患儿都适合参与我们的探索性活动呢?结论自然是否定的。

因为,自闭症儿童具有很大个体差异性。有的没有语言、有的有语言但语调及发音有问题、有的发音清晰但大多时候自言自语或再现之前听到的语言信息;有的动作娴熟而多动、有的非常安静不喜欢动、有的动作发展迟缓或动作障碍;有的感知觉阈限过低,对声音、物象、疼痛等感觉迟钝,有的感知觉过渡敏感,一点声音、人数多或换个环境都会哭闹……

美国微生物学家罗宾斯(1984年)的重要观点表明:“针对特定刺激,病人的防御机制会体现出流动性或僵化性……一种介质的使用可能推动干预过程,也有可能冷却干预过程”。简而言之,提供给患儿的干预材料、活动内容等,有可能使他们的防御机制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效应是接受并参与,这样,会提升病儿的安全感,使他们有掌控感感和自尊,因而能够获得干预成效;另一种效应则是阻隔或拒绝,证明我们提供的所有刺激对患儿没有任何作用,智能引起他们的哭闹和抗拒心理及情绪。为了避免后者现象的发生,我们需要选择对视觉活动更感兴趣的患儿参与此次活动,即使他们动作发展障碍,前提是必须更喜欢艺术材料及相关的艺术形式。

通过个人信息收集和定向观察,我和首儿李桥儿童医院综合治疗中心兰兰主任一起,选择对美术材料、音乐节奏有良性反应的患儿,参与了为期10天、每天3小时的强化活动。

二. 半日强化课程的探索

为什么要设定半日强化课?

在第四期(2017年2月)“游戏化艺术活动干预孤独症儿童可能性”探索前,决定创设“半日强化课”。

其原因有三个:A. 根据著名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儿童认知过程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即同化---顺化----平衡的过程。即使是更幼小的幼儿,其认知也要经过这三个过程才能获得发展。对于自闭症儿童而言,需要大量时间才有可能使之进入第一个环节,即同化的过程。只有第一个过程的出现,才有可能发展出第二、三个过程。B.有效干预的前提是保障时长。任何一种认知行为,需要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由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外部刺激到内部转化等复杂的过程完成。艺术活动具有两个特性:其一是艺术活动特有的品质,即无冲突的能量、柔韧性、舒适性、情感性、自由性及可能触及深层的内化过程。其二是艺术活动较其他领域活动思维过程更复杂。对于自闭症儿童而言,这些过程的展开时间更加漫长。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长,患儿很难获得较好的干预效果。

半日强化内容及形式是怎样的?

A.“半日强化”时间安排:从早晨8点---11点,连续10天。

B.“半日强化”活动内容及形式:以趣味性、游戏化美术实践活动为主,在观察患儿参与艺术活动过程的同时,探索其认知基础及发展的可能性。活动间歇,切入奥尔夫音乐活动,做到动静结合、张弛有度。

C.“半日强化”的观察和分析:收集患儿信息,仔细记录患儿活动过程,根据信息资料深度分析患儿发展点。

三. 意愿画与儿童原有水平

什么是意愿画?意愿画是个体把看到的、感受到的或喜欢的事物转化为意象造型,再通过表征符号画出来的过程。意愿画的内容和水平,是患儿认知、智力、想象、情感甚至生理等发展水平的反应。因此,患儿第一次参加绘画活动时,我会让孩子画一张单线人物画。只用简短语言提示患儿画自己或长期陪伴人,无论他怎样画、画什么,都不阻止、不指导、不参与画的过程。如:简短提示后患儿依然乱画,不阻止,当患儿画的尽兴后,再问:画一个自己或妈妈好吗?然后再给他一张纸……

根据表达内容不同,自闭患儿意愿画包括:兴趣爱好意愿画、符号性意愿画、想象意愿画、人物意愿画等。

A.兴趣爱好意愿画(图1、2)。

这样的画可测试出患儿的喜好和以往生活经验。如:有个患儿会在意愿画这个环节不停的画地铁、红绿灯。每当给他一张纸时,他就说:“地铁或红绿灯”。之后无论你说什么,他只管画他的地铁或红绿灯。下面两幅图时隔半年,他的兴趣依然如初。

“游戏化艺术活动干预孤独症儿童可能性”——意愿画与儿童发展

图1(2017.2)

“游戏化艺术活动干预孤独症儿童可能性”——意愿画与儿童发展

图2(2017.7)

B.符号性意愿画(图3、4、5)。

这样的画可测试出患儿可能在某个时候,有人教会画这个表征符号或是患儿自主发明并被患儿记住。如:当我让一名患儿画意愿画时,她总会拓画一只手,还会画一些大大小小的点。

“游戏化艺术活动干预孤独症儿童可能性”——意愿画与儿童发展

C.想象意愿画。

对于正常儿童而言,4岁左右开始会很快达到想象力的最高峰,因此想象是他们自我表达的翅膀。但对于自闭患儿而言,想象是他们的短板。根据我现有经验,7岁以下的患儿很难发展出这种类型的意愿画内容。

D.人物意愿画(图6、7、8、9、10、11)。

可以测试出患儿绘画水平、认知及情感发展水平。当我们提示儿童画自己或爸爸妈妈等最亲近的人后,开始仔细观察他们的绘画过程,不打扰、不阻拦、不提示。

“游戏化艺术活动干预孤独症儿童可能性”——意愿画与儿童发展

以上六张图源于同一所幼儿园的同一个班。三名幼儿的年龄相仿,为3岁半左右幼儿。从他(她)们的画面中,可以很清新的分析出三名幼儿分别处于不同的绘画阶段,认知及智力水平也不尽相同。

图6男孩进入涂鸦末期象征初期,还画不出人物的基本样式,他的大臂动作较好,但精细动作如握笔姿势不正确。他的认知能力还不能把人的信息在头脑中转化成有效的表征符号,还没有能力通过画方式表达出人的样子,但有了画圆形的能力,这样的水平会很快进入到蝌蚪人时期。

图7、8同为第二个男孩的作品,他还处在涂鸦期,只满足画的动作,因此满纸乱画。图8是他画完第一张涂鸦后,我再次提示:画一个自己好吗?又给他一张纸,画出了这样的人。他的认知、智力水平更低一些,还没有形成圆这个里程碑式的表征符号。由于这名幼儿画面反应出的能力水平过低,我进一步观察并向代班老师了解相关信息,确定这个孩子有轻度自闭症。

图9、10、11为女孩,她控制笔的能力很好,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会情感较前两个男孩高,她不仅有画人的能力水平,且能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基本想象能力通过绘画符号表征出来。

四.人物意愿画与患儿水平

为什么要让自闭症患儿画人物意愿画?

3岁半---四岁左右正常儿童,绘画水平基本发展到象征期,这个时期的儿童能画出蝌蚪人或更细腻的人物形象。(图12、13、14)

“游戏化艺术活动干预孤独症儿童可能性”——意愿画与儿童发展

图12、13、14是4岁左右儿童的绘画水平,他(她)们作品中的人物很生动,具备此年龄阶段应有的绘画水平。这说明:他(她)们的动作发展、思维、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及社会情感发展都很好。之所以让自闭症患儿画人物,通过观察画的过程和绘画作品,是可以评估以上各方面能力水平。

“游戏化艺术活动干预孤独症儿童可能性”——意愿画与儿童发展

图15、16是一个孩子的作品。这是个2011年12月出生的男孩,目前这个患儿约5岁8个月,从画面分析:画线流畅,掌控线的能力还好,证明大臂发展没有问题。但线的拐点处有急转的角度,表明预知方向能力不足。图16是再次提示画人后画出的作品,从画面分析:对人物五官位置有一定的认知,但对整个身体结构认知不足,画面中没有画出肢体,证明他的绘画水平和认知能力处在象征初期,但对五官的认知又优于象征初期的正常幼儿(约3.5左右)。和近6岁的儿童比较,显然他的各种能力水平过低。

“游戏化艺术活动干预孤独症儿童可能性”——意愿画与儿童发展

图17、18是2012年9月出生的一名男孩作品。左面的作品是意愿画,当给他画人物的任务时,他自主涂鸦了这张作品。从观察绘画过程和画面(图17)分析:这个患儿对人物结构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正常幼儿象征期(3.5岁左右)水平,几次测试都不能自主绘制出人物的样式。但大臂发展很好,甚至腕部精细动作开始完善,其表现为控制局部涂色的意识出现。图18是在语言引导下才画出的画面,人物的每一个部位都需要提示性语言。如眼睛呢?眼睛应该在哪儿?有头发吗?头发应该在哪里?手呢……尽管如此,左手臂画在耳朵上面,右手臂画在耳朵下面,腿直接长在头上,脸部三个黑点下的分叉线,原本是他画的腿……故此判定,近5岁的患儿,对人身体结构的认知是混乱的。

“游戏化艺术活动干预孤独症儿童可能性”——意愿画与儿童发展

图19是2012年1月出生的男孩作品,他基本还处于涂鸦期,绘画水平和认知发展相当正常儿童2.5-3岁左右的幼儿。他会不停的涂鸦,直到画面中出现破洞,他满足涂鸦动作,满足扣纸上出现的洞洞……

图20是2009年9月出生的女孩作品。她对人物没有任何概念,自主画时只能画出很小的、不太圆的圈圈。有一点人的特征的符号是边老师把着手、边提示画出的。当老师把手放开后,她只画出个圈儿。观察绘画过程和画面分析:其一她很胆怯。任何事情只要没有成人的帮助都不会去做,哪怕听懂指令也不动。其二她的认知能力过低。

“游戏化艺术活动干预孤独症儿童可能性”——意愿画与儿童发展

图21、22是2012年出生男孩的对比画面,从画面可清晰评估出他的绘画能力、认知水平有显著提高。从观察绘画过程和谈话评估出他的社会情感发展有明显提高。如:画面中有众多人物,包括奶奶、爷爷、爸爸和妈妈;还有季节符号,由此可以评估出他不仅开始关注与他有密切关系的亲人,而且开始关注人物之外的环境。

“游戏化艺术活动干预孤独症儿童可能性”——意愿画与儿童发展

图23、24是2011年5月出生的男孩作品。他对绘画内容有自己的偏好,之前喜欢画红绿灯,现在最喜欢画地铁,且画的非常细致。人物画很流畅。从观察绘画过程和画面分析:他的绘画和认知水平发展较好,且开始喜欢表达数字,说明他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还有他其他画面中有较好的透视关系,也可以判定他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他的人物画手臂都是经过提示才画出来的,另外,他的地铁中基本没有人物,即使提示“地铁中有很多人”,他也不会主动画出人,由此判定他的社会情感发展迟缓……

五.引导画人与儿童发展

有效引导和练习是患儿认知发展的必须途径,但之前要做到精准了解患儿各方面原有水平。这样,不仅可以清晰患儿各方面具体特征及问题,还可以找到患儿的最近发展(“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维果斯基提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包括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可能的发展水平,是通过教育和训练所获得的能力。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关于如何提高患儿对人物的认知能力?我们设计了人物内容的课程。

A.课程——认识粘贴五官位置

“游戏化艺术活动干预孤独症儿童可能性”——意愿画与儿童发展

首先引导患儿认识五官的位置,并用粘贴的方法使每个患儿有机会参与粘贴,并对准确的五官位置进行认知和记忆。

B.课程——粘贴和画出五官 吹出头发

“游戏化艺术活动干预孤独症儿童可能性”——意愿画与儿童发展

这次认知和粘贴五官有了新的形式,做到既复习巩固旧知识,又加进吹这个新的动作和形式。不要小看“吹”这个动作,多数有语言障碍的患儿,都不会这个动作。这个动作不仅可以对头发的位置加以认知,同时,对言语和语言能力发展有一定的助理作用。

C.课程——小雪人

“游戏化艺术活动干预孤独症儿童可能性”——意愿画与儿童发展

在巩固人的基本结构的同时,加入了场景(即画面中背景),也许他们不能直接识别场景是什么,但首先给患儿创造有意识的操作机会,对后期社会情感的产生打下基础。这次的人物画体现出融合性的特点:材料融合、形式融合、认知和情感融合……

这样的练习要很多次,患儿对人物认知的发展才会慢慢形成,从而自主绘制出人的样式。只有患儿自主画出的画面才是他(她)们各种能力的真实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家长不太懂得患儿的发展规律,总想拔苗助长,这样反而使患儿的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如:患儿的认知能力、社会情感、智力等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年岁已到了上学年龄,便停止训练,把患儿送入学校或幼儿园,这样会使孩子的能力水平停滞或倒退……

2017年8月1日

顺义区首儿雅稚儿童康复中心

收治范围:小儿抽动症、多动症、孤独症、语言障碍或发育迟缓(运动发育、行为发育)等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