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生活,遏制肥胖,刻不容缓!
作者丨黄佳
来源丨医学界肿瘤频道
一
胃癌、食管癌,原来和这么多因素相关
食管癌、胃癌是我国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前列。
根据统计显示,胃癌食管癌人群分布,五岁以下年龄构成百分比很小,35岁以后随年龄增加而迅速增大。上升幅度最快年龄阶段为55~69岁。在男性60岁和女性70岁以上时均超过100/10万,男女在80~84岁组达到最高。另外教育程度低的人群食管癌、胃癌发病风险增加3.95倍。
过去的很多研究证明,年龄、教育、好烟熏重盐饮食、偏好烫食、进食速度快均是食管癌、胃癌的危险因素。
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可导致食管、胃黏膜损伤,烫热食品会造成局部的炎症和热刺激,诱发食管癌、胃癌。长期饮酒可增加胃癌、食管癌的风险,因为酒精能作为致癌物溶剂,导致致癌物更易侵袭正常的食管及胃黏膜。
烟草中所含的N-亚硝基化合物、芳香族胺、多聚芳香族碳氢化合物、多种醛类物质与食管癌、胃癌有关。在西方国家、美国等食管癌低发区,认为90%的食管癌因吸烟及饮酒引发。
近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食管癌、胃癌与肥胖也是密切相关,不久前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就发表了一篇关于肥胖和食管癌、胃癌的研究。研究显示,肥胖可使食管癌、胃癌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
二
啥叫肥胖?肥胖的危害原来这么大!
要知道肥胖会对食管癌、胃癌的发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首先得了解怎么判断肥胖。世界卫生组织将异常或过量脂肪积累定义为超重和肥胖,其以体质指数BMI来判断。
BMI指数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在成年人中,BMI≥25kg/㎡为超重,BMI≥30kg/㎡为肥胖。
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与许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某些类型的癌症密切相关)。
肥胖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影响健康长寿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未来它将超过吸烟而成为肿瘤的第一位病因,它可使乳腺癌、大肠癌、胆管癌、前列腺癌、肾癌、甲状腺癌、胰腺癌(如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香港演艺明星肥姐沈殿霞)等癌症的发病率上升24%~60%。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癌症研究所进行了一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研究,纳入141篇文献,涉及肿瘤患者282137例,研究结果显示,体重指数(BMI)每增加5个单位,食管癌、甲状腺癌、结肠癌和肾癌分别增加52%、33%、24%和24%。女性BMI每增加5个单位,子宫内膜癌、胆囊癌、食管癌和肾癌分别增加59%、59%、51%和34%。
关于BMI与胃癌的研究表明,超重或肥胖个体比正常体质量者(BMI18.5~25kg/㎡)患胃癌的危险更高。据美国一份研究指出,美国近年来食管癌胃癌患者明显增加,高脂肪、高糖、高热量膳食所致肥胖是食管癌胃癌的重要诱因。
青春期肥胖被认为与食管腺癌和胃食管交接腺癌的后续发展密切相关。临床方面主要体现肥胖影响胃癌患者的手术并发症、预后等。另外,肥胖患者内脏脂肪多,手术难度大且并发症多。
三
动物实验有力证明肥胖给消化系统肿瘤带来危险
研究人员发现,胃癌在肥胖小鼠体内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非肥胖与正常小鼠,这有力地证明肥胖可直接促进胃癌的生长。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肥胖小鼠体内移植瘤的快速生长不仅与胃癌细胞凋亡减少有关,而且与细胞增殖增加有关,它可以通过改变肿瘤微环境及旁分泌脂肪细胞因子促进移植瘤体内的生长;
2. 肥胖患者内脏脂肪堆积,脂解作用增强,非酯化脂肪酸水平增加,同时脂肪细胞分泌的因子在循环中的水平发生变化,如性激素、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水平升高,脂联素降低。紊乱的脂肪因子可通过促有丝分裂、抗细胞凋亡及促血管生成等途径促进肿瘤的发生;
3.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消化系统,目前研究发现,其与肥胖也密切相关。
四
遏制肥胖,拥抱健康
加强宣教、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和治疗肥胖,对于恶性肿瘤的预防、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提高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1. 改善饮食习惯和结构,减少食盐摄入量,待食物热度降下来再食用,还应控制好进食速度,细嚼慢咽,勿暴饮暴食。
2. 遵循“三高一低”原则,即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与低脂肪。
3. 注意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可交替服用各种维生素。
4. 食物粗精搭配,增加多汁饮食,多摄入水产品与酸奶等。少食辛辣、腌制、烟熏、油炸、生拌、火烤食物,禁食腐烂、霉变、污染食物。
5. 限制肉类、糖和脂肪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粮食的摄入。由于新鲜水果蔬菜含大量维生素,尤其是维C及胡萝卜素,能够清除高度氧化分子,防止DNA和脂质膜损伤,可促进细胞正常代谢与损伤细胞的修复。
6. 此外体力活动有利于预防肥胖,药物和手术治疗也是控制肥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