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昕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丙肝继发肝癌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但在诊断前就知道何为丙型肝炎的人却不到四分之一。面对严峻的防治挑战,加强疾病教育、促进规范用药、提升创新药物可及性已刻不容缓。
丙肝疾病认知度亟需提高
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发的传染性疾病,易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癌等严重肝病。据悉,在全球范围内,丙肝患者的总人数为2.7亿,每年有70万丙肝病毒感染者因未得到治疗而死亡。尽管中国属于中度流行地区,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的丙肝患者总人数约为一千万。据统计,中国年肝癌死亡人数约36万,其中丙肝继发肝癌死亡占37.48%,且呈快速上升趋势。
相比于乙肝,丙肝在中国仍缺乏规范的公众和患者教育。一项针对全国34个城市500名丙肝患者的《中国丙肝患者认知及治疗现状调研》结果显示:近1/3的患者误认为丙肝病毒会通过喝水、吃饭等方式传播;约1/3的患者不知道丙肝可以被治愈。
其实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和艾滋病、梅毒都是一样的,主要有三个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如今,血液的筛查非常严格,所以通过血液途径而感染丙肝的情况,已经很少了。所有正规建立档案的孕妇,都需要接受丙肝筛查,一旦诊断为丙肝,医生就会马上对其进行治疗,从而杜绝传播。“但是,在性传播方面,很难进行丙肝的疾病控制,仍旧需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来督促大众主动进行筛查。”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副主任兼感染科主任卢洪洲教授说道。
由于丙肝病毒的入侵总是神不知鬼不觉,极易演变成慢性丙肝,15%-30%的患者会在20年内发展为肝硬化,大幅增加肝癌风险。而一旦发生肝硬化并出现失代偿,患者10年生存率仅为25%,肝癌在诊断后第1年死亡的可能性则为33%。慢性丙肝犹如一枚“定时炸弹”,若不及早发现、及时“拆除”将给患者的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目前我国丙肝患者的诊断率较低,大部分患者都是在因为其他疾病接受住院检查时,才被检查出患有丙肝。有些患者确诊时,已经发展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了。卢洪洲教授建议大家在常规体检时,可以勾选丙肝抗体检查。“但很少有人会主动要求进行这项检查,往往只有当肝功能检查结果不正常时,患者才会选择接受进一步检查。因此,不少肝功能正常的丙肝患者,就会被遗漏了。”
其实,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抽血检查,就可以诊断出是否感染丙肝病毒。“作为医务人员,我建议在90年代接受过输血、有过文眉文身行为以及多个性伴侣的人进行丙肝抗体的筛查。首先,进行丙肝抗体检测,一旦抗体阳性,就要通过HCV-RNA(核酸)检查进行确诊,因为丙肝康复患者的抗体检查结果,也会呈现阳性,还有极少数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抗体检查结果会出现假阴性的情况。一旦诊断,后续的治疗并不困难。”确诊后,还需进一步接受病毒基因分型检查,以便于后续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
持续提升创新药物可及性
当前,尚没有针对丙肝的疫苗,但只要遵循“早治疗、规范治疗”的原则,丙肝是可以被治愈的。因此,每治愈一个患者就意味着减少一个传染源,治疗是最有效的丙肝防控措施。
在过去的13年间,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P/R)是中国丙型肝炎的标准治疗方案,但近年来,随着全口服直接抗丙肝病毒(DAA)药物的出现,世界卫生组织已建议将其用于丙肝患者的治疗中。
2017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了首个全口服DAA治疗方案在中国上市,为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而目前,除了提高疾病认知率、筛查率及诊断率外,如何提高创新药物的可及性成了另一难题。丙肝及其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癌给患者个人及其家庭、国家所带来的经济负担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因此,提升创新药物的可及性,让更多的丙肝患者获益则成为落实这一目标的重中之重。
由于传统治疗方案副作用明显,且适用人群存在局限性,如果DAA类药物也能够被纳入医保,将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提升患者治疗的积极性,改善丙肝整体防控效果。从长远来看,不仅不会增加国家医保支出的总体负担,反而有助于降低由丙肝及严重继发性疾病引起的社会医疗成本。
“目前,DAA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和耐受性都非常好,在服用时,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它和其他经肝脏酶系统代谢药物的相互作用。”卢洪洲教授介绍道。
目前,仍有部分患者会选择海外代购,或从印度等地购买仿制药自行服药,对此,卢教授希望患者可以前往正规医院就医,并坚持规范化的治疗,避免疾病复发从而需要重新治疗,延误病程。最后,治疗过程中及治愈后的定期随访,对于确保治疗效果、预防复发也是十分重要的。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