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专家:肖长江 湖南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教授
“我有3个同学40多岁心脏就放了支架,有的人手术还是我亲自做的,令我既震惊又叹息。因为临床见到太多的心脏病人,我们就是不希望将来给自己的心脏上支架。”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肖长江教授深受触动后,单单靠调整了一日三餐,原来有脂肪肝和高胆固醇血症,现在脂肪肝消失,高胆固醇已经不存在了,自己尝到甜头后,他还把方法介绍给身边人及部分适合的病人。
受益同样的方法,他的父亲完全停用吃了几年的西药降糖药二甲双胍,空腹、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也正常。
素食养生,无药降糖降压这个方法说来也十分简单,就是素食养生法。肖长江教授介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以动物性食物为辅,对防治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十分有帮助。
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相比,除了缺乏部分B族维生素(如维B12)外,蛋白质、脂肪、糖、大部分微量元素等营养素都优于动物性食物,而且胆固醇含量少,热量更低。
调整饮食习惯和结构,科学吃素,肥胖的人降低体重,对防治心脑血管病甚至是癌症,都十分有帮助。
肖长江教授表示,很多人都觉得减肥难,他的方法成功率很高:“按照这种方法,我的体重也降低了10多斤,我父亲用了几年时间减肥55斤(他身高1.63米,最重的时候185斤,现在130斤),很多肥胖的慢性病人分别减少10-40斤不等。”
肖长江教授说,很多病人瘦下来后,血压、血糖确实会变得更容易控制。
他因此怀疑,不少肥胖的糖友可能最初冤枉打了胰岛素、吃了降糖药,因为减少了体重,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对于血压和血糖的控制很有意义。
也确实有研究证实,肥胖与慢性病、癌症的发病都有一定的关联。比如,一项关于腰围和结直肠癌的研究发现,腰围每增长1英寸,患癌症的风险就增加8倍!
肖长江教授展示了医院的一张心导管室影像:26岁小伙子,喜欢大鱼大肉,抽烟,喝酒,嚼槟榔,吃夜宵,熬夜,发脾气,反复发作胸闷,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段严重狭窄(85~90%)。必须安装心脏支架。(如下图)
我们中国人对肉食耐受性远远不如西方人,人家西方人大鱼大肉,要60~70岁才患冠心病,而中国人这样吃,20-30岁就开始冠心病,改变生活方式,刻不容缓!
那么肖长江教授的素食养生法到底怎么做呢?
一、每周吃一天素肖长江教授晒出最近三年的体检化验单,第一张是2014年的,第二张是2015年,第三张是2016年。与2014年比较,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尿酸均降至正常,甘油三酯也明显下降。指标越来越好,素食健康,拯救自身!没有吃动物,就没有胆固醇摄入,更不会有冠心病!我已经基本吃素六年。 每个周一,我都吃素一天。连续六年体检都没有脂肪肝了!
2014年,因为天天工作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一次体检,指标全线上升,很吓人:
意识到有问题,肖老师开始调理,指标有所下降,2015年:
调理后,2016年的指标全面恢复正常,箭头几乎不见了:
我有时自己做早餐。我的尿酸从520降到390,胆固醇从最高6.9,降到4.9,甘油三酯从4.2降到目前2.01。白菜萝卜保平安!体重从146斤降到135斤左右。
建议最好用生态有机大白菜,1-2分钟出锅,不要久煮,不放油盐,八成生最佳!五高人群可以每天早晨这样吃,不吃米粉、面条,调理一个月,一定会吃上瘾!
二、蔬菜当饭吃,饭当菜吃①保持一点饥饿感。
不同人群可根据自己的年龄、肥胖程度等情况,做到每餐5-8分饱。
“中医提倡三分饥饿,所以,年轻人吃七八分饱足矣,五六十岁的人也可吃七八分饱,70岁的人吃六分饱,八九十岁吃五分饱即可(可少吃多餐)。”
②所谓“蔬菜当饭吃”,是指多从蔬菜水果中摄入营养,减少肉类食物,适当减少高淀粉类食物(白米,白面)的摄入,但不能完全不吃主食。
“中国人容易甘油三酯高,最主要原因是油脂、高淀粉主食和高度酒等摄入偏多。糖友也不需要摄入过多白米、白面类淀粉,可以用荞麦等杂粮或薯类如淮山、土豆、红薯、芋头等低淀粉的主食,它们的升血糖指数略低于白米面类。所以肥胖的人也要少吃油、少吃主食(但不是不吃主食),最好不吃饮料、少吃糖果、饼干类零食甜食。遇到特别胖的病人,我会建议他们晚上不吃主食试试。”
③饮食清淡:
少油少盐,每天25克油脂、5克盐,是中国居民的推荐油盐量。
④坚持散步:
对中老年朋友来说,散步是很好的运动,每天坚持40-60分钟持续步行,可以预防70%中风、60%糖尿病,还对高血压、冠心病都有好处。
三、吃素并非天天青菜萝卜肖长江强调,以上做法适合体重超标的肥胖人士、血脂高的人和血糖高的人,但控制体重也要循序渐进,不宜减重过快,每月减少体重8-10斤为宜,而且偏瘦的人并不主张这么做。
他同时强调,普通大众很容易误解,以为吃素就是天天青菜、萝卜,这种结构可能引起营养不良。所以,一定要学习素食的合理搭配。
预备一些干货,如香菇、木耳、黄花菜、生花生米、蚕豆、芸豆、黑豆、海带、紫菜等,另备一些耐存放的山药、红薯、南瓜、土豆、芋头、大白菜、卷心菜等。
把上述食材与临时购买的绿叶蔬菜、当季出产的其他时蔬(如夏、秋季的豆角、茄子、扁豆)交叉搭配,就能轻而易举地把素菜做得品种丰富、色彩缤纷、香美诱人。
以素食为主的人,一定要每天补充坚果(核桃、栗子、杏仁、榛子等)、荚果(芝麻、豆类、花生等),经常补充藻类(海藻,紫菜等),以免营养不良。
四、鱼也不能多吃肖长江教授表示,在看门诊时候,他总会提醒有心脑血管疾病、“三高”的病友避免大鱼大肉,他们常常反馈,自己吃肉不多,但是吃鱼很多,因为医生推荐要“多吃鱼”!有些老人甚至一餐可以吃一条半斤以上的鱼。
肖长江教授只能苦口婆心劝大家:鱼也不能多吃!的确很多医生交代病人的口头禅就是”少吃肉(红肉),多吃鱼(白肉)“,这句话说起来容易,执行起来往往被病人错误领会,认为吃鱼总量可以没有限制。
肖长江教授说起了门诊遇到的一个病人, “他是一位老人,找我看病,说自己没力气。我见他人显得无精打采,观察其舌苔,白腻、边留齿痕,人肥胖,属于一个痰湿加脾气虚的体质。原来,老人听说鱼肉优于红肉,所以天天去钓鱼,天天吃鱼。”
为什么会这样呢,按照传统中医的观点,“鱼生痰,肉生火”。鱼生活在水中,是低体温动物,大多数鱼偏于寒凉,吃多了鱼体内产生痰湿。而且鱼也是含有胆固醇的,尤其没有鱼鳞的鱼类胆固醇含量较高,如银鱼每百克含胆固醇361毫克,河鳗、泥鳅、黄鳝、鳕鱼的胆固醇含量也比较高。
如果用鱼来替代红肉,每天最多2两-4两左右。所以,每次听医生推荐说多吃鱼的时候,一定不是要大家总量多,而是在每天动物性食物总量120-200克中,鱼所占比例多!■
来源:快乐老人报“名家名方”
了解更多名医的健康科普,可关注“大医论道(dayilundao2017)”公众号。